分娩镇痛热点话题副标题前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分娩镇痛技术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分娩镇痛药物的种类、剂量、浓度乃至药物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分娩镇痛时机的选择,分娩镇痛对宫缩、产程、剖宫产率影响等问题,均有较详细的阐述。▪分娩镇痛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是产妇及胎儿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舒适化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娩痛概述▪什么是分娩痛?顾名思义,分娩痛就是由分娩所引起的疼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宫颈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宫口从闭合到开全,宫颈状态的变化是分娩痛的主要来源。从狭义角度而言,宫口扩张引起的疼痛可以理解为分娩痛。分娩痛概述▪分娩痛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总体而言,70%~80%以上的产妇都认为分娩过程的疼痛难以忍受。相对于撕裂痛、烧伤、灼痛等疼痛形式,分娩痛的疼痛程度更高。分娩痛概述▪分娩痛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影响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系统;影响胎儿供血供氧;影响产妇宫缩;增加剖宫产率;影响产妇精神状态等。▪因而,研究分娩痛的机制,关注分娩痛对母婴结局、对高剖宫产率的影响,缓解产妇分娩痛,应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包括麻醉科医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分娩痛机制▪支配宫体运动的神经是T5~T10交感神经,支配宫体感觉为T11~L1脊神经,S2~4副交感神经支配宫颈运动和感觉、阴道上部感觉、阴道下部感觉。▪了解解剖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平面不宜过高,如超过T10及以上平面,就可能影响子宫收缩,进而影响产程进展。分娩痛机制▪第一产程分娩痛完全来源于子宫和附件,尤其是子宫和宫颈下段的扩张和撕裂伤,第一产程分娩痛属于内脏神经痛,疼痛定位不清,疼痛性质表达不一致,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第二产程分娩痛来源于阴道扩张、会阴压迫、撕裂伤等,属于躯体性疼痛,疼痛定位明确,不同产妇对疼痛的感受大同小异,疼痛部位主要局限在会阴部。分娩痛机制▪事实上,分娩痛不完全等于宫缩痛。我们来分析三个临床现象:▪在产前,产妇发生Braxton-Hicks收缩,Braxton-Hicks收缩与活跃期子宫收缩程度大致相当,但是产妇基本感觉不到疼痛,或者仅感觉到轻微的酸痛;▪第二个现象,在胎儿娩出即刻,产妇会感到疼痛程度大大减轻,但此时的子宫收缩强度是活跃期的2~3倍;分娩痛机制▪第三个现象,部分产妇,特别是难产产妇,子宫往往处于等长收缩,收缩强度不高,但此时产妇感受到的疼痛特别剧烈。▪综上,子宫收缩并不是分娩痛的直接原因。而是,子宫收缩引起宫颈扩张,宫颈内的神经受压,从而产生分娩痛。因此,分娩痛与子宫收缩相关,但子宫收缩本身并非分娩痛的主要原因。分娩痛机制▪迄今为止,分娩痛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寻找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奠定基础。分娩镇痛方法▪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应满足五个要求:①对母婴无影响;②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求;③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分娩进程;④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⑤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分娩镇痛方法▪现有分娩镇痛方法比较▪现有分娩镇痛方法包括药物性分娩镇痛和非药物性分娩镇痛,药物性分娩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非药物性镇痛。▪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包括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催眠术、针刺镇痛、经皮电神经刺激法、水中分娩等。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副作用低,镇痛效能也非常低。有研究结果表明,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仅能降低10%分娩痛。分娩镇痛方法▪药物性分娩镇痛:包括硬膜外腔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气体吸入性麻醉及其他途径药物性分娩镇痛措施。其中,椎管内分娩镇痛是目前效果最确切的分娩镇痛方法。分娩镇痛方法▪椎管内分娩镇痛方式选择▪椎管内分娩镇痛包括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CSEA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时效性强的优点,但CSEA兼具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者的并发症,且操作复杂;▪CEA具有镇痛效能强、时效性强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具有较少的腰麻并发症。CEA与CSEA孰优孰劣,各家说法不一。分娩镇痛方法▪SimmonsSW等人的荟萃分析显示,尽管CSEA具有起效快,低剂量CEA具有瘙痒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