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分子遗传标记第七章分子遗传标记一遗传标记的发展1遗传标记的概念►遗传标记是指能够用以区别生物个体或群体,及其特定基因型,并能稳定遗传的物质标志。►遗传标记是一些等位基因或遗传物质,能在生物体上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各种变异。►遗传标记的概念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从蛋白质到DNA的发展过程。2经典的遗传标记(1)形态遗传标记能用肉眼识别和观察的、明显表现出遗传多样性的体型外貌特征,称为形态遗传标记。例如,动物的毛色、角形、耳型、体型、外貌等。优点——简单、直观。缺点——标记数目少、多态性低、受等位基因的相对效应、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细胞遗传标记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的数目、大小、随体、着丝粒位置、核仁组织区等)、带型和数量的变异,呈现出的染色体在结构上和数量上的遗传多态性称为遗传标记。优点——不受环境影响,呈孟德尔方式遗传。缺点——工作量大,多态性较局限,常伴有对生物有害的表型,获取材料困难。(3)免疫遗传标记以动物的免疫特征为标记,包括红细胞抗原多态性和白细胞抗原多态性。红细胞抗原多态性——红细胞表面有很多血型特异抗原,不同的血液型有不同的血型特异抗原。例如ABO型、MN型等。白细胞抗原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MHC)是最复杂、最具多态性的体系。猪的MHC用SLA表示,牛的MHC用BLA表示。(4)生化遗传标记以蛋白质多态性为标记。蛋白质多态性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两种以上的变异体。这些变异体在电泳时迁移率有差异,据此区分为不同的“型”。同一种蛋白质存在的遗传多态性称为蛋白质型。由于共显性和中性的多态性在数量上有限,而且有些多态性是电泳方法检测不出的,因为氨基酸取代不产生电荷的变化。3分子遗传标记○分子遗传标记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又称DNA分子标记或多态性DNA标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多种分子遗传标记检测技术,例如,RFLP、VNTR、RAPD、AFLP、SNP等。○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遗传多态性高;检测方法简单快捷;遗传共显性,能分离出等位基因的三种基因型。二RFLP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是1980年建立的第一代遗传标记。RFLP是指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电泳后用克隆探针方法可检测出这些片段。其基本过程是:取得DNA样本——酶切——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DNA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图图7-17-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P))图图7-2Southern7-2Southern杂交法杂交法图图7-3RFLP7-3RFLP检测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1985年建立的一种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PCR原理:在反应温度为90—95℃时,DNA变性成为单链;反应温度降至45—65℃时,两种引物与两条单链DNA退火而配对结合;反应温度升至72℃左右时,在TaqDNA聚合酶作用下,引物以单链DNA为模板逐步延伸成新的单链。“变性——退火——延伸”这一循环完成后,DNA复制了一次,由一个DNA分子成为两个DNA分子。图图7-47-4DNADNA扩扩增增原原理理○PCR—RFLP如果已知多态性位点周围的DNA序列,则可用PCR快速而简单地进行RFLP分析。首先根据多态位点两侧序列设计和合成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用相应的内切酶进行消化;再进行电泳,分析PCR区带判断多态性。图图7-5PCR—RFLP7-5PCR—RFLP○应用举例——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基因异常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MspⅠ酶对PH基因区进行酶切,以分离到的PHcDNA为探针,对人群进行RFLP分析,不同个体基因组产生23kb和19kb的片段。存在23/23、19/19、23/19三种基因型。例:♂23/23×♀23/19♀23/23(患儿),♀23/19(正常)表明致病基因与23KbDNA相连锁;正常PH基因与19KbDNA相连锁。该夫妇又怀孕,胎儿为23/19。19Kb片段来自母亲,此片段与正常基因相连;23Kb片段来自父亲,此片段可能与正常基因相连,也可能与突变基因相连。该胎儿的PH位点基因型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