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2.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教课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几种人,有的待人甚宽、律己甚严,有的舍生取义、以身报国,有的以苦为乐、境界高远,有的借物明志、高洁傲岸。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待人宽厚,律己严谨的大家,他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学习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重点字丁卯(mǎo)繁碎(suì)商酌(zhuó)颠沛流离(pèi)妥帖(tiē)晦涩(sè)譬如(pì)冗长(rǒng)冗赘(zhuì)鞠躬尽瘁(jūcuì)2.多音字(tiē)妥帖(kōng)空话帖(tiè)画帖薄(kòng)空格(tiě)字帖(kǒng)同“孔”3.形近字晦(huì)晦涩碎(suì)繁碎悔(huǐ)后悔粹(cuì)国粹侮(wǔ)欺侮萃(cuì)萃集4.词语解释(1)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2)搀合:搀杂混合。(3)修润:助益,增益。(3)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4)自顾不暇: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5)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7)晦涩:(诗文、乐曲等的含意)隐晦不易懂。形容人的话大概指说话迟钝不流利让人费解。(8)冗长:(形容词)指文章或演讲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重复、啰唆,拉得过长。(9)下里巴人: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二)作者简介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三)写作背景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难忍悲痛,写下此篇文章以缅怀叶圣陶先生的的过人品性和重要主张。三、整体感知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