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内瘘在长期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前言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血管通路对长期血透患者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血透患者的透析质量生存质量血管通路•临时血管通路–临时导管–直接穿刺–外瘘•长期血管通路–自体内瘘(包括标准内瘘和高位内瘘)–人造血管内瘘–长期导管普通內瘘高位內瘘→■→→■→→■→→■→高位内瘘形成的动因•随着血液净化的技术的发展,血透患者的寿命也逐渐延长,标准内瘘血管因反复使用或保护不当造成内瘘狭窄闭塞•前臂血管条件差,标准内瘘无法建立采用上肢近心端高位内瘘血管建立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的方法。手术方法•根据前臂近端血管情况选择☆肱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肱动脉与贵要静脉吻合•吻合方式都取静脉与动脉端侧吻合•高位内瘘血管位置较深,解剖复杂,肱动脉压力又大,故手术难度比标准内瘘大高位內瘘高位內瘘手术现场手术切口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应用及护理术前护理•患者因前臂标准内瘘无法建立,此次建立高位内瘘,心理负担重,持怀疑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认真仔细选择血管的同时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造瘘的方法及如何使用高位内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身边手术成功高位内瘘血透患者,给其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勇敢面对,积极配合,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术前护理•高位内瘘离心脏较近,增加回心血量,故术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的状况•超声、影像学检查•患者经常感觉胸闷、心慌等心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不宜建立高位内瘘•年迈的老人慎做高位內瘘术后护理•手术位置较高,不便于观察,医护人员及患者不能马虎,每天都要认真查看•术后密切注意造瘘血管是否通畅,观察手术部位及造瘘血管的震颤及杂音情况•术后24小时内让患者抬高肢体,观察肢体肿胀情况,包扎是否过紧,有无受压,并注意未梢血管充盈情况,手指颜色和温度,有无麻木及窃血综合症,术后常规服用抗生素。术后护理•术后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加强术肢锻炼很重要•24小时后若伤口愈合良好,嘱患者做适当的握拳运动,并嘱患者挤压握力球,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防止血栓形成•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胸闷现象,呼吸困难。应用及护理•内瘘血管完全成熟后穿刺点的选择•高位内瘘血管穿刺采用顺穿法•正确的拨针止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内瘘感染•高位内瘘的自我保护内瘘血管完全成熟后穿刺点的选择•高位内瘘是患者在无法建立前臂远端内瘘时候的选择,手术后能用的血管也较短,故保护好高位内瘘至关重要•高位内瘘系肱动脉分流过来,压力大,未成熟时使用,往往刺破血管,形成大血肿,影响内瘘寿命•一般应在内瘘成形术4~6周后使用内瘘血管完全成熟后穿刺点的选择•过度期可用中心静脉置管替代•内瘘成熟后,可选择内瘘血管上只穿刺一根作为动脉端,也可选择动静脉端均在此内瘘血管上穿刺,后者要注意两点间距离大于5cm以上,保证有效血流量,减少重复循环•为了减少每次穿刺给血管带来损伤,建议使用前一种方法血流再循环•判断内瘘是否有狭窄或血流量是否充足•连续测定再循环率,更易于判断内瘘狭窄或血栓形成•再循环:–测定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重复性较差•首选2针测定法尿素再循环2针测定法•停止超滤•分别从动脉(A)和静脉(V)端采血•将血泵速度降至120ml/min,持续10秒•停血泵•从动脉采血点取系统(S)血标本•测定A、V、S血标本的尿素水平•再循环:UR(%)=100(S-A)/(S-V)•UR>10%,应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内瘘血管完全成熟后穿刺点的选择•开始几次穿刺,必须选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责任护士穿刺•穿刺前要仔细摸清血管走行和深浅,然后再行穿刺,力争每一次都一针见血•高位内瘘穿刺,有充足的血流量,但因为血管内压力大,不注意保护使用,如反复穿刺同一点会大大增加血栓的可能性;穿刺技术不当刺破血管壁可引起大血肿,这二者可能造成狭窄闭塞。高位内血管穿刺采用顺穿法•顺穿即向心性方向血管穿刺,顺穿有良好的血流趋热,可改善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血液涡流,预防血管下沉和局部形成假性动脉瘤•顺穿也易于拔针、压迫止血。特别是初期使用内瘘顺穿时,可减少血流对血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