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战争汉字与古代战争•据统计,甲骨文中与战争有关的字,如兵器的戈矛、战时的射卫、俘虏的囚杀等,占总字数的8%,大大超过了有关衣(占1。7%)、住(占6%)、行(占3。6%)方面的字数。(互联网资料)《说文》中仅“戈、弓、矢、矛、殳、斤、刀”七部汉字就近180个。《汉语大字典》这七部汉字更是达到了1500多字。•我们把与战争有关的汉字分为战争武器、军队编制、战争方式、战争的残酷等方面。战争武器•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古代战争很少使用金属武器或火器,因而整个汉字中火部及金部汉字绝少和战争有关,也说明我们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冷兵器甚至原始武器时代。•从古汉字来看,中国古代的战争武器主要可分为进攻武器和防守武器两大类。进攻武器•进攻武器有可分为近战武器和远攻武器两大类。•近战武器主要指贴身作战的武器,主要有:戈、矛、斧、斤、刀、剑、戊、戌、戉、钺、殳、戚、我、戟等。•远攻武器指能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主要有:弓、矢、弹、砲等。主要近战武器简介兵•《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兵字从廾持斤,斤,兵也。或体作𠈯,从人,从廾持干,廾持干犹廾持斤也。……干当为古兵器之一。”斤•古代砍物工具,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说文》:“斤,斫木也。象形。”徐锴系传:“斫木斧也。”段玉裁注:“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凡用砍物者皆用斧;砍木之斧,则谓之斤。”徐灏笺:“斧斤同物,斤小于斧。”王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刀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戉、钺•古兵器,似大斧。后作“钺”。《说文》:“戊,斧也。”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戉字象形,非形声。”戈•长柄横刃,盛行于殷周。《说文》:“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徐锴系传:“小枝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戈全为象形。丨象柲,一象戈,非从弋也。古金文或作弋,形已失矣。许君于象形诸字多云从某者,因字形失而误会也。”殳•以竹、木制成,一端有棱。《说文》:“殳,以杸殊人也。《礼》:‘殳以横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从又,几声。”《释名,释兵》:“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放车上,使殊离也。”林义光《文源》:“古(殳)象手持受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故从殳之字与又、攴同意。”戊戎•《说文》:“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戊象斧钺之形,盖即戚之古文。”按:后借称干支第五位。许慎所释非本义。•《说文》:“戎,兵也。从戈,从甲。”段玉裁注:“《金部》曰:‘铠者,甲也。’甲亦兵之类,故从戈、甲。会意。”按:甲骨文、金文戎字从戈,从十,十即甲骨文、金文的甲字,今隶从之作戎。几个疑为“戎”的初文的汉字戌戚•《说文》:“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按:甲骨文、金文戌象广刃兵器形,与戉、戊、戚形制大同小异,与今之斧形相近。借为干支字后,本义遂失。•古代武器名,斧属。也作“鏚”。《说文·戉部》:“戚,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戚刃蹙缩,异于戉刃开张,故戉大而戚小。”我•《说文》:“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我’象兵器之形,以其柲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卜辞均假为施身自谓之词。”戟•戈属,长柄,顶端有直刃,两旁各有横刃,可以直刺和横击。《说文》:“𠈯,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礼》:‘戟长丈六尺。”段玉裁注:“戟为有枝之兵,则非若戈之平头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邪出也。”《玉篇·戈部》:“戟,三刃戟也。”《周礼·考工记·冶氏》:“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郑玄注:“戟,今三锋戟也,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援长七寸半。”矛•《说文》:“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𠈯,古文矛,从戈。”于省吾《骈续》:“(金文矛)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一侧有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