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8副溶血性弧菌试验活动风险评价报告

8副溶血性弧菌试验活动风险评价报告_第1页
1/17
8副溶血性弧菌试验活动风险评价报告_第2页
2/17
8副溶血性弧菌试验活动风险评价报告_第3页
3/17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属于弧菌属,为革兰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目前,已知至少有 13 种 O 抗原、65 中 K 抗原,根据 O 抗原、K 抗原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型。(二)来源1950 年,日本大阪因食用遭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而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 272 人中毒,其中 20 人死亡。1960 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生了多起因食用竹荚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对此,厚生省(今为厚生劳动省,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并进行相关研究。1963 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为日本国立传染病的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三)传染性传染源为病人,本病可长年发病,多在夏秋季6~10 月,发生于沿海地区、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常造成集体发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因此,不存在病人散步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的说法。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或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四)传播途径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 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 45.6%~48.7%,夏季的指标可高达 90%以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含有该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污染。若食品制作时,熟食被接触过生海产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熟食保管不善,则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其增代时间仅10min,故易于大量繁殖,足以达到致病菌量。(五)易感性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六)潜伏期潜伏期 5~72h,多数为 10h 左右,平均 24h。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 10h 左右,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8副溶血性弧菌试验活动风险评价报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