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系指因饮酒过量引起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严重时可累及呼吸和循环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急性酒精中毒与酒中所含乙醇浓度及饮用量有关。人饮酒的中毒剂量个体差异很大,而血液中乙醇的致死浓度则差异较小,一般为87~152mmol/L(4000~7000mg/L)。急性酒精中毒因人而异,临床上大于分为三期。1兴奋期饮酒者血乙醇浓度达到11mmol/L(500mg/L)时,可感觉头痛、欣快、兴奋、言语增多,情绪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或有攻击行为。2共济失调期血乙醇浓度达11~33mmol/L(500~1500mg/L)时,表现为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言语含糊不清。3昏睡期血乙醇浓度达到54mmol/L(2500mg/L)时,即转入昏睡期,面色潮红或苍白,瞳孔散大,体温降低,特别是血乙醇浓度达87mmol/L(4000mg/L)以上时,患者常陷入深昏迷,血压下降,呼吸慢且带鼾声,甚至大小便失禁,抽搐,呼吸麻痹。小儿过量摄入乙醇,很快进入沉睡,不省人事,一般无兴奋过程。由于严重低血糖,可发生惊厥、休克,脑水肿等。老年人因其肝功能减退,乙醇在肝内代谢速率减慢,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并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过量饮酒史,呼出气中有明显的酒味,结合临床表现和经过,诊断不难做出。饮酒史不明显者应注意排除有机溶剂和药物中毒,必要时采血、尿、唾液、呼出气、胃内容物作为标本,作乙醇定性检测,以确定诊断。1轻症患者可予以催吐法洗胃,以对症处理为主,应避免活动以防外伤。2重症患者可予以插胃管洗胃,中止乙醇进一步吸收,洗胃后可注入牛奶、蛋清等保护胃黏膜。3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低血糖。4可给予B族维生素肌内注射或加入静脉补液中,以促进乙醇的氧化代谢。5可静脉注射纳洛酮0.4~0.8mg以缩短昏迷时间,1小时后可重复使用。6对狂躁患者可给予地西泮5~10mg肌内注射,禁用氯丙嗪及苯巴比妥类药物。1误吸误吸是醉酒患者发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饮酒者胃内有大量的食物,呕吐时胃内容物容易进入气道,导致患者窒息及诱发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脏停搏。因此,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防止误吸是“重中之重”,头一定要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插管洗胃进行胃排空,目的也是防止误吸。2双硫仑样反应应用头孢哌酮期间饮酒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在用头孢哌酮期间直至用药后5天内饮酒皆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因此在用药期间和停药5天内不能饮酒、口服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含酒精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或氢化可地松)应用头孢类后饮酒导致体内乙醛无法降解,蓄积在体内,造成乙醛中毒现象,又称双硫仑反应。临床表现患者面部潮红、诉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心率加速、血压降低以及嗜睡幻觉等,严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惊厥及死亡。在临床上,双硫仑样反应很容易误诊为药物过敏或以及心脏病发作。1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等。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报告最多,最敏感。2硝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3其它抗菌药物: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3急性胰腺炎饮酒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后者可产生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脏骤停。因此,酒精中毒患者应常规查血清淀粉酶。美国每年有1/2~2/3的急性和慢性胰腺炎与酒精中毒有关。急性酒精性胰腺炎发作后若不戒酒,也有不能完全恢复者。据国外统计,在酗酒中约0.9%~9.5%发生临床型胰腺炎,有17%~45%在病理上有胰腺炎证据。酒精可能通过以下数条途径引起急性胰腺炎:(1)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或直接毒害作用,(2)十二指肠内压升高,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3)Oddi氏括约肌痉挛,乳头炎,水肿,导致胰管内压升高;(4)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5)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亢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