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Complex(TSC)27Nov2019目录CONTENTSPartOne概述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PartThree治疗和管理PartFourmTOR抑制剂PartOne概述Partone0119世纪?结节性硬化症致的面部皮损(1835)?心脏横纹肌瘤(1862)?大脑结节性硬化(1880)?智力低下,皮脂腺瘤(1885)临床观察病理学研究概述0220世纪?Vogt:沃格特三联征,即癫痫,智力缺陷,皮脂腺瘤(1908)?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935)?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谱专著(1979)?发现致病基因:TSC1,TSC2?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标准致病基因影像学180年0321世纪诊断标准更新,治疗Partone概述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ParttwoTSC诊断标准包括11项主要特征和6项次要特征。主要特征:①色素脱失斑(≥3块,最小直径5mm);②面部血管纤维瘤(≥3处)或额部纤维斑块;③甲周纤维瘤(≥2处);④鲨鱼皮样斑;⑤脑皮质结节;⑥室管膜下结节;⑦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⑧多发视网膜结节状错构瘤;⑨心脏横纹肌瘤(单个或多发);⑩肺淋巴管肌瘤病;11肾血管肌腺瘤(≥2处)。次要特征:①牙釉质多发性散发点状凹陷;②口腔纤维瘤;③非肾性错构瘤;④视网膜脱色斑;⑤“斑驳性”皮肤改变;⑥多发性肾囊肿。临床表现诊断&以上2个主要特征或1个主要特征加2个次要特征可诊断TSC。TSC基因诊断可作为一项独立的确诊标准(由于10%~25%TSC患者并不能检测到TSC1或TSC2基因突变,因此,基因突变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对TSC的诊断,其临床特点仍是TSC的诊断条件)。Parttwo这些临床特征出现的时间以及发展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体现了结节性硬化症这一罕见病的复杂性及多元性,也给临床诊断增加了一定困难。临床表现诊断&Parttwo可见于90%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大多在出生时就已经发生,但此时需要借助伍氏灯才能看清楚。色素脱失斑通常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明显。临床表现诊断&Parttwo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所组成,可见于约75%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长出现于3~10岁。最初为临床表现诊断针头大小的粉红或淡棕色丘疹,呈碟状分布于面颊及鼻翼两侧,随年龄增长,面部血管纤维瘤可逐渐变大、增多,有时可延伸至颏下颈部。&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发生年龄较早,出生时即可有表现,常累计前额、眼睑、面颊及头皮,变现为暗红色斑块,质地软或较硬,表面皮肤纹理加深。&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指(趾)甲下纤维瘤可见于约20%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为出现在甲沟或甲下的光滑坚硬的乳头状纤维瘤。Parttwo鲨革斑可见于20%~30%的患者,多发临床表现诊断生于腰骶部,边缘不规则,局部增厚,稍微高出皮面,呈灰绿色或浅棕色,可随年龄慢慢长大。&Parttwo起源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是胚胎早期组织结构异常分化、神经外胚层发育障临床表现诊断碍形成的瘤状新生物,生长缓慢。肿瘤早期透明无钙化,到晚期完全钙化,状如桑葚。&Parttwo皮质发育不良在磁共振检查可表现为3种不同类型:放射状、楔形、不定形或肿胀T2W1高信号灶。临床表现诊断&Parttwo室管膜下结节可见于约80%的结节性硬化患者,在CT临床表现诊断的特征性表现为高密度钙化结节,圆形或类圆形,直径数毫米,常多发且两侧分布,主要分布于侧脑室体部、前角的前部、侧脑室尾状核头部等处。&Parttwo检出率1.7%~26%,出现高峰年龄为8~18岁,常见于临床表现诊断室间孔的部位。在CT平扫表现为基底部与室管膜相连,并突入侧脑室的肿瘤,可堵塞室间孔造成脑积水,肿瘤可以被强化。&Parttwo可见于约2/3的结节性硬化症新生儿患者,通常在妊临床表现诊断娠期22~26周长到最大,之后可随年龄增长而缩小,甚至完全消失。超声心动图中CR表现为高回声或等回声的均质性圆形或椭圆形团块,边界清晰,无包&膜,常多发。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可见于1%~4.6%的结节性硬化患者,多见于20~40岁女性,典型症状为自发性气胸、呼吸困难、咳嗽或咯血。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可见于70%~80%成年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典型的平滑肌脂肪瘤由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和后壁细胞组成。Parttwo临床表现诊断&PartThree治疗和管理Partthree目前,TSC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综合管理主要为对症治疗及发现可治疗的症候或并发症。对症治疗治疗和管理?皮肤血管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