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定义颈椎病:是因颈椎、颈椎间盘、韧带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失稳、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如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称。40至60岁为高发年龄。颈部的常见病、多发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1.椎间盘: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一般在3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加重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颈椎失稳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C4-5,C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机制2.椎体及其附属结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是引发颈部肌肉痉挛及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致其附着点损伤引起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及增生。易发生增生的节段依次为颈5、颈6、颈4及颈7。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机制3.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型颈椎病。钩椎关节、后关节增生,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症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机制4.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神经症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解剖寰椎枢椎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解剖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一)颈部是人体脊柱活动范围、幅度、方向最大的部位,也是最脆弱、易受伤害的部位。颈椎本身和与其相互连接软组织在超负荷压力挤压、扭转、屈伸、侧弯、平移、旋转中造成超越生理活动能力范围急性损伤,导致关节错动,使关节囊和韧带组织撕拉伤。反复多次累积性损伤,造成关节松动失稳。软组织出血、水肿、肌肉痉挛、神经血管的卡压或牵拉刺激,使相应部位出现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等症状和体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二)颈部持续过久的姿势不变,过度疲劳、长期低头工作,睡姿不良、枕头高低不合适、长期处于潮湿风寒环境,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康复治疗,反复发作,越来越重的发病过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多发生于颈椎下段的原因(1)颈椎下段活动最频繁,且活动较大,损伤机会多,但颈7因为横突较大有较多的肌肉保护,稳定性好,不易损伤,损伤多见于颈5和颈6。(2)椎管从上至下逐步变小,如第一颈椎椎管前后径为22.9mm,而第六颈椎则17.5mm。但颈脊髓则与其相反,下段因颈部膨大而增粗。所以容易出现脊髓压迫。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颈椎病多发生于颈椎下段的原因(3)椎间孔从上至下逐步变小。但下段臂丛神经根,一般较颈上段颈丛神经粗大,所以容易损伤。(4)颈5、颈6横突孔离椎体近,椎体有骨赘形成时,容易在颈5或颈6处压迫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