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病原学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4临床表现5治疗6护理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概述概述人类对流脑的首次记载是1805年瑞士日内瓦暴发的一次流行.1887年确定了病原体。流脑是一个比SARS更严重的、更持久的全球性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非洲发生大规模流行,25万发病、2.5万死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概述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可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病原学6护理4临床表现5治疗2流行病学3发病机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病原学脑膜炎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卵圆形或肾形常成对或四联排列根据菌体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血清群以A、B、C群为多见。我国以A为主.B及C群为散发菌株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人体,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干燥、寒冷、热和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在体外低于37℃或高于50℃的环境中易死亡.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人体,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干燥、寒冷、热和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在体外低于37℃或高于50℃的环境中易死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病原学2流行病学6护理4临床表现5治疗3发病机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流脑隐性感染率高,所以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流脑隐性感染率高,所以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流行特征从年前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由于间隔一段时间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7-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0.5-2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5岁以下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者多,带菌者60-70%,典型流脑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病原学2流行病学6护理4临床表现5治疗3发病机制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发病机制病原侵入↓鼻咽部繁殖→无症状携带↓(60-70%)血液循环→上呼吸道炎、瘀点、瘀斑↓(30%)通过血脑屏障↓化脓性脑脊髓膜炎(1%)病原侵入↓鼻咽部繁殖→无症状携带↓(60-70%)血液循环→上呼吸道炎、瘀点、瘀斑↓(30%)通过血脑屏障↓化脓性脑脊髓膜炎(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病理生理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血栓形成、组织、脏器出血2.脑膜炎期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症3.爆发型休克型皮肤、内脏血管损害更广泛4.爆发型脑膜炎型脑实质5.内毒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