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ologicalTolerance1第15章免疫耐受第15章免疫耐受2抗原机体免疫应答无免疫应答特异性:针对某一抗原(免疫耐受)非特异性:针对所有抗原(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正应答负应答概述3概念:指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状态。免疫耐受具有Ag特异性:耐受原免疫耐受具有两面性4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go第二节免疫耐受机制go第三节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go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5胚胎期胚胎期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不成熟的T、B细胞不成熟的T、B细胞形成免疫耐受形成免疫耐受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对相同抗原不引起应答抗原特异性T/B克隆抗原特异性T/B克隆后天先天出生后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6Owen的观察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异卵双生的牛异卵双生的牛7Owen: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成为血型镶嵌体,相互皮肤移植而不产生排斥反应,称这一现象为天然耐受。Burnet:对天然耐受现象的解释是--胚胎期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异型血细胞进入胚胎牛体内,能引起对异型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抑制或被消除,故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Medawar等于1953年用实验证实:动物在成年期,接触Ag产生特异IR;在发育期,接触Ag,则导致特异性IT。8人工诱导的人工诱导的ITIT9人工诱导的IT证实了:•新生期可诱导对“非己”抗原产生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成年期,接触Ag则产生应答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0Medawar:不同种系的小鼠皮肤移植实验证实了:Owen的观察和Burnet的假说。证实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早期发育阶段,可人工诱导产生对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Burnet和Medawar于1960年共享诺贝尔奖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11抗原因素机体因素影响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影响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2抗原因素剂量类型免疫途径抗原特续存在表位特点机体因素年龄及发育阶段生理状态遗传背景13Mitchison于1964年报道,用不同剂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接种给小鼠,发现注射低剂量(10-8M)——不引起Ab产生------耐受高剂量(10-5M)——不引起Ab产生------耐受适宜剂量(10-7M)——高水平的Ab产生—应答1、抗原剂量1、抗原剂量14抗原剂量过低抗原剂量过低低带耐受低带耐受抗原剂量过高抗原剂量过高诱导Tr细胞活化诱导Tr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抑制免疫应答高带耐受高带耐受1、抗原剂量1、抗原剂量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15(天)(天)0011223310102020404030305050140140150150T细胞、B细胞耐受特点T细胞、B细胞耐受特点16T细胞和B细胞耐受的不同特点诱导耐受Ag剂量耐受持续时间T细胞较易低带(10g);高带长(数月~数年)B细胞较难高带(1-10mg)短(数周)172、抗原类型2、抗原类型蛋白单体蛋白单体不易被APC细胞摄取不易被APC细胞摄取T细胞不被活化T细胞不被活化B细胞不产生抗体B细胞不产生抗体蛋白聚体蛋白聚体B细胞产生抗体B细胞产生抗体易被APC细胞摄取183、抗原免疫途径3、抗原免疫途径•口服>静脉>腹腔>肌内>皮下•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但可形成黏膜免疫应答,--------耐受分离现象(机制未明)•口服>静脉>腹腔>肌内>皮下•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但可形成黏膜免疫应答,--------耐受分离现象(机制未明)4、抗原持续存在4、抗原持续存在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导致耐受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导致耐受5、抗原表位特点5、抗原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eg(耐受原表位),可诱导或抑制免疫应答不同部位的表位,或诱导Th或诱导Treg(耐受原表位),可诱导或抑制免疫应答19抗原表位特点APCCNTreg表位Th表位天然HELTreg耐受鸡卵溶菌酶(Henegg-whitelysozyme,HEL)CAPC应答HEL(二)机体因素(二)机体因素20年龄及发育阶段机体在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年期较难生理状态免疫抑制状态易诱导耐受遗传背景MHC相关第二节免疫耐受机制第二节免疫耐受机制21•中枢耐受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