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的护理王雪学习目标【掌握】各型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各型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了解】各型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脑血管疾病概述脑血管疾病(CVD)是指在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常见病多发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CVD二、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TIA(小于24小时)和脑卒中(超过24小时)根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又叫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和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脑动脉硬化症和血管性痴呆)。三、脑的血液循环1、脑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底动脉环颈内动脉系统: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及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的血液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此环对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1)脑部代谢特点:血流丰富:800-1000ml/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2)脑血流调节:自动调节(Bayliss效应):60-160mmHg2、脑血流量的调节血管壁病变:以AS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等血液成分的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和凝血机制异常(如应用抗凝剂、服用避孕药和DIC等)。其他:如颈椎病、肿瘤压迫邻近的大血管,血液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四、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心脏病糖尿病TIA和脑卒中史吸烟酗酒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他高血压脑卒中五、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早期检查;防治危险因素;药物预防(如选用阿司匹林)脑卒中预防脑卒中预防一级预防适和人群二级预防适合人群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已发生卒中或有TIA病史的个体预防脑卒中复发三级预防适合人群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病因预防,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预防,发生后积极治疗康复治疗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脑血栓形成(CT):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AS,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等引起的感染性血管炎;还见于DIC、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二)病理改变早期,脑组织改变不明显,肉眼可见的变化要在数小时后才能辨认。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灰白质分界不清。大面积脑梗死时,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导致脑疝形成。在发病后的4~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7~14天脑梗死区液化成蜂窝状囊腔,3~4周后,小的梗死社可被肉芽组织所取代,形成胶质斑痕;大的梗死社中央液化成囊腔,周围由增生的胶质纤维包裹,变成中风囊。(三)临床表现1.临床特点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2、临床类型完全型:起病后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病情重,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昏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