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与代谢病总论内分泌2内分泌(endocrine)是指内在性分泌(相对于外分泌腺的分泌特征而言,分泌的活性物质主要进入循环血液)或具有类似分泌特征的现象。古代对内分泌疾病的描述和见解约在公元前16世纪,在商殷王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动物阉割去势的记载。早在2500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已记述了阉人丧失第二性征的临床表“现;以及两种类型糖尿病的症状不同(多饮而渴不止为上消,多食而饥不”“止为中消,多溲而膏浊不止为下消;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公元6“世纪,我们的祖先们已经认识到诸山水里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特点。此时的内分泌疾病只是描述性的(描述内分泌学),也未能将内分泌疾病的症状体征与相关的内分泌腺联系起来内分泌腺和激素作用的认识与深化4ThomasAddison可能是第一个认识到皮肤色素沉着与肾上腺有关的临床学家。他于1849年报道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1919年,从孕妇尿中提取了雌激素1921年,胰岛素由Banting首先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1962年提出受体学说1965年,上海生化研究所首先人工合成胰岛素159131721252933374145495357616569737781858993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yearPaperspublishedaboutHormonePaperspublishedaboutfactor16111621263136414651566166717681869196101106111116121126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count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组成内分泌腺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APUD)组织内释放激素的细胞细胞的结构合成肽类激素的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丰富,有分泌颗粒,细胞呈团块状排列合成类固醇激素的细胞:滑面内质网丰富,无分泌颗粒,包浆脂质小滴多,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激素2.激素分泌3.激素分泌的调节4.激素分泌的调节轴和调节系统激素是调节组织器官和细胞功能的微量化学物质,其本质可以是蛋白质、小分子肽、脂类、胺类、类固醇等现代内分泌学认为:激素是所有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信使物质。分子结构清楚的称为激素,结构尚不明确的称为因子。人体内有200多种激素激素的分类1.肽类激素:甲状旁腺素、胰岛素、降钙素、生长激素等2.氨基酸类激素:T4、T33.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酪氨酸)5-羟色胺(色氨酸)4.类固醇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性激素、维生素D3激素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胞膜受体:肽类激素,胺类激素,前列腺素。多分子量较大,水溶性,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2.作用于胞内受体:类固醇,T3,VitD,维甲酸分子量小,脂溶性,易于通过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作用于胞浆或胞核受体。主要作用是调节转录。胰岛素样生长激素氨类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催乳素神经递质氨基酸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含内在激酶与激酶连接偶连G蛋白配基把闸的受体的受体的受体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受体外腺苷酸环化酶丝氨酸激酶酷氨酸激酶鸟苷酸环化酶苏氨酸激酶底物磷脂酶C第二信使cAMP,Ca2+,Na+,K+,Cl-cGMP,Ca2+,IP3,DAG蛋白磷酸化蛋白磷酸化蛋白磷酸化磷酸化介导的生物作用非磷酸化介导的生物作用酶活性增强或抑制DNA和RNA合成蛋白合成膜功能:葡萄糖、氨基酸转运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质结合受体结合和转位mRNA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生物反应蛋白合成细胞核受体活化的类固醇受体复合体类固醇类固醇复合体类固醇反应元件染色质DNAmRNA前体mRNA类固醇激素的分泌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胞内分泌神经分泌节律脉冲昼夜内分泌调节旁分泌、自分泌调节激素间相互调节神经系统对激素的调节免疫系统对激素的调节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一类特化了的神经细胞,经树突接受神经递质的影响(NA,Ach,5-HT.dopamine.tyrosine),发生膜的去极化,经轴突释放神经内分泌激素,后者于正中隆起处—进入垂体门脉系统,到达垂体前叶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产生效应。19(二)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而反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