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管理人工气道的种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管理——以气管插管为例严格、细致、有效是早日撤机拔管的基本保证是危重病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人工气道管理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导管位置确定气管导管固定气囊管理气道加温湿化分泌物清除撤机和拔管气管插管不良事件人工气道管理--气管导管位置确定明确气道内1.看:导管进入声门(最可靠),导管有痰液喷出,导管呼气时有白雾,导管气体进出2.听:挤压呼吸球囊听到双肺呼吸音、胃部无气过水声3.监测:指脉氧,二氧化碳反应曲线判断气管/主支气管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气道内位置插管深度:经口插管(22+2)cm(导管尖端至上切牙距离)胸片定位:隆突(第4胸椎水平)上方2-3cm,第2、3胸椎水平插管后位置监测固定好插管位置,外露长度应8小时测量一次及时发现导管滑入主支气管内,造成单侧肺通气,一侧肺通气过度导致气胸,另一侧肺通气不足导致肺不张及时发现导管脱出人工气道管理--气管导管固定妥善固定1.保持气管内导管的合适位置2.过紧:皮肤红、肿、破皮或压迫性溃疡3.过松:脱管常用的固定方法1.胶布+绳带固定2.支架固定要求:绳带松紧可容纳一指左右、推动导管不活动为宜,耳郭处注意减压口腔分泌物流出,造成胶布松动,及时更换每日将口腔气管导管移向口角另一侧,减轻对局部压迫胶带+绳带固定--交叉固定支架固定人工气道管理--气囊的管理气囊的作用:封闭气道1、防止漏气,保障有效通气2、防止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进入气道气囊压力要求最适宜的压力:18-20mmHg气管黏膜毛细血管动脉端静水压30-35mmHg静脉端静水压18-20mmHg大于20mmHg引起淤血大于35mmHg引起缺血性坏死压力不足,气囊不能封闭气道,误吸率上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上升气囊压力检测方法手捏判断:用手捏压指示气囊,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宜最小闭合技术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压力表检测最小闭合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无气体漏出操作方法:1.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2.抽出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气声。3.再缓慢注气体,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优点: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缺点:气囊压力过高,易发生气道损伤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操作方法:1、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2、抽出气体,从0.1ml开始,直到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声。优点:减少潜在气管损伤缺点:增加误吸风险,降低潮气量气囊压力表检测:直观的观察气囊内压力,使气囊压力维持在一定水平客观,有标准数值,能保证压力稳定监测气囊压力时间:每4-6小时气囊放气吗?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1.临床多使用高容低压力气囊,对粘膜损伤小2.短暂气囊放气,压迫区粘膜毛细血管灌注也难以恢复3.增加误吸风险气囊放气吗?在停机观察过程中需要放气1.分泌物流动性增加,咳嗽反射感受器敏感性增强2.气流一部分经导管呼出,一部分冲击声门,有助于分泌物咳出,提高咳嗽效率拔管指征之一:患者能有效咳嗽人工气道管理--分泌物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又称声门下分泌物,指口咽部分泌物及返流的胃内容物积聚于气囊上、声门下区域,包含大量致病菌。是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重要因素之一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方法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引流导管较细,容易发生阻塞拔管或应急处理时气囊放气的管理放气前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至关重要。建议:气囊放气要2个人配合,放气前先将气管内分泌物充分吸出,再将口腔、咽喉分泌物清除,更换新的吸痰管,放入气管导管内,由一人用注射器缓慢放气,另一人在放气同时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吸痰注意事项1.吸痰前后均需给予100%纯氧吸入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3.分泌物多,吸痰15s后继续通气,间隔3min以后再吸引4.分泌物黏稠,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3-5ml后再吸引,必要时重复2-3次5.吸引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后再吸引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人工气道管理--气道加温湿化判断湿化效果的标准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可顺利通过吸引管,通常吸引一次即可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引干净,气管导管内没有结痂。湿化不足: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