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1.题型稳定。全国十八套高考试题中有十套考查了散文阅读,一般设置四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题都是主观题,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一道)加主观题。如:北京卷《废墟之美》福建卷《祖屋》广东卷《鹤》湖南卷《粮食》全国大纲卷《听雨》山东卷《浣花草堂》天津卷《枣香醉人》上海卷《宁静》安徽卷2.选材涉及中外散文。2014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试题,有八套所选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两套(安徽、上海)选择了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3.试题贴近实际,要求由文章内容出发对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试题设计不仅就某一篇文章的某一点进行思考,还要求考生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这种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探究能力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仍是探究的重点。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内容,离不开人、事、景、物,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二、散文的分类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㈠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如朱自清的《背影》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咬文嚼字》、《说“木叶”》三、散文的特点。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形式上的取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㈡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富于文采——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象征、反衬等表现手法。"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迈进,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这就是'虚'。"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散文多由"实"到"虚"的,开头的几种模式(1)开门见山(2)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