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病因病理】(一)病原学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菌含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机体内能诱生相应的抗体。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耐低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月,冰冻环境中可生存数月,但对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即迅速死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为患者与带菌者。患者从潜伏期开始即可由粪便排菌,从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以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病原菌随粪便和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和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媒介经消化道感染。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发或流行。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患病。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三)发病机制和病理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胃酸缺乏,致病菌则进入小肠,侵入小肠黏膜,被吞噬细胞带入肠壁淋巴组织(特别是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属潜伏期,患者无症状。血中的伤寒沙门菌很快被肝脾、骨髓、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此时相当于疾病第1周(初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病程第2~3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散布全身,在胆囊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经胆汁进入小肠,大多随粪便排出;少部分穿过肠黏膜再次侵入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此期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程第4周起,随着机体免疫力,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增强,细胞内的伤寒沙门菌逐渐被消灭,病变逐渐愈合,症状减轻、消失,患者恢复健康,此即临床上的缓解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镜检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增生。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可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一般不引起肠腔狭窄。回肠下段的肠系膜淋巴结常显著肿大。肝脏、脾脏肿大,可见灶性坏死,肝细胞浊肿、变性坏死。骨髓巨噬细胞弥漫性增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临床表现】(一)临床分期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周,可分为4期。1.初期病程第1周。大多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以上,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2.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典型临床表现,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3.缓解期病程第3~4周。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体温波动并逐渐下降,脾脏开始回缩。本期患者虚弱,仍可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4.恢复期第4周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各种症状和体征随之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少数患者由于抗菌治疗不彻底,机体免疫力低,退热1~2周后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阳性,称为复发。病情较初发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二)临床类型1.普通型具备上述典型临床经过者。2.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较轻,病程较短,1~3周即可恢复。此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