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生理学》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第二节吸收第三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1.唾液及其作用•来源:三大唾液腺•性质:无色无味低渗中性液体,分泌1.0-1.5L/日•成分:99%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主要成分是淀粉酶•作用:湿润和溶解事物产生味觉;净化口腔;杀菌;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排泄作用。2.咀嚼和吞咽(自渎)注意三个阶段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一)胃液及其作用•来源: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碱性黏液•性质: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分泌1.5-2.5L/日•成分:水;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盐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条件;使蛋白质变性;杀菌;进入小肠内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进入小肠内促进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作用下被激活成胃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大分子的多肽•内因子的作用:协助B12吸收•黏液的作用:中和胃酸;形成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二)胃的运动1.胃的基本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维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2.容受性舒张:是胃的特殊运动形式3.蠕动:形成胃排空的动力2.胃的排空胃排空的动力:是胃的运动;胃排空的阻力:是幽门括约肌的收缩三大营养素的排空顺序: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为4-6小时胃排空的特点:是间断进行的(受肠胃反射的影响)三、小肠内消化(一)胰液及其作用•性质:无色无味呈弱碱性,PH7.8-8.4,分泌1.0-2.0L/日•成分与作用:水和碳酸氢盐:中和胃酸;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糜蛋白酶原在已经激活的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二者共同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所以: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来源:胰腺的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临床连接:胰腺炎(二)胆汁及其作用来源及性质:肝细胞分泌。肝胆汁(金黄色弱碱)胆囊胆汁(暗绿)成分:主要是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和无机盐等作用:1.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2.协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3.中和胃酸;4.利胆特点:不含有任何消化酶(三)小肠液及其作用(自学)(四)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1)分节运动以小肠环行肌为主舒缩的活动。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2)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回盲括约肌的功能:有利于小肠内容物与消化液混合及向前推进回盲瓣的功能阻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一)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大肠内细菌:多种(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相互制约繁殖生存。若滥用抗菌素可导致菌群失调而致病。四、大肠的功能(二)大肠的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三)排便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此阈值时即可引起便意。如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就使直肠渐渐地对粪便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粪便直肠壁内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