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艺术家恒父先生的作品,总是这样独特,落落寡合,高逸不凡,数十年来秉持此道,未曾懈怠。他是一位寂寞的苦行者,沿着自己开辟的道路,一直前行。记得很多年前在网络上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一阵欣喜,至今我还隐然可感。我们虽然至今还不认识,但我知道他曾读过我的文字,先生可以说是我心灵的朋友。他在道禅哲学的启发下,通过摄影的语言,呈现生命的体验,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了和传统哲学、艺术精神息息相通的内容。恒父常以“云水居”来比喻自己追求的境界,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在我看来,他的摄影世界,就是一个“云水居”:有云一样的精神,水一样的格调,在这里,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不粘不滞。他的摄影世界,透过质实的表相,蹈虚蹑影,像云水一样没有凝定,让观者在太虚片云、寒潭雁迹中,去把握世界的真实。他的云水的世界,不是供人观赏的外在的美的世界,而是性灵的居所。他的云水居,是这样的宁静,无声无息,不爱不嗔,演说一个千古寂寞的故事。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对“目”的,是视觉艺术,具有一种“图像性”。作为摄影作品,必然要呈现某种空间的存在,聚焦于某一个视点,在视觉的观照中,形成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据人的感觉、情感、知识,完成对空间的组合。镜头,就是看世界的眼。焦点、距离、光影变化等处理,就是这种组合所依据的手段。但恒父的摄影,则是对“心”的,他的摄影具有一种“非视觉性”特点。看他作品中的图像世界,总是这样虚灵,似乎就告诉你,他的旨趣并不在这表面的图像世界中。他作品中的风花雪月,都不能作风花雪月观。他的摄影似乎只对物象背后的意义感兴趣,一如传统文人画的很多作品,这里也是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鸟非鸟。说似一物即不中。老子就曾经说过:“为腹不为目。”不是以感官去认识世界,以知识去分别世界,而是以“腹”——人整体的生命去融会世界,以生命的获取,代替知识的把握。中国哲学很早就对视觉性(人知识的获取途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以六根代之)持警惕性的态度,不是对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不信任,而是对知识获取的警惕。中国艺术深受其影响,尤其在唐代以来,从大势上看,它是为“心”,而不是为“目”的。恒父的摄影艺术与这样的哲学精神、艺术精神,妙然相通。恒父的艺术有一种明显超越表相的努力。他的很多作品,超越人们的感官经验,超越人对物的利用关系,超越人征服物的欲望,超越定则、规律、秩序,打破一切的习以为常。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