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及土地资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源分类概念:景观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出一系列类型组合,即称为土地类型。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分级与分类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土地类型的研究,为土地评价、土地开发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所谓土地分级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处于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不仅在土地的综合属性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在土地利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土地分类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同一等级的土地类型进行划分,归纳出特征相似的土地类型。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土地分级是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是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土地类型划分原则1.发生学原则土地类型是地表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发生学上的有机联系。2.主导因素原则土地类型的特征是土地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体效应和综合反映。但是,具体到某一级、或者某一类土地类型,各组成要素在土地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综合分析时要找出一个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进行重点研究。3.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服务,所以分类时要注重实用性。4.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原则土地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等方面。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景观法参数法过程法1.景观法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景观法是一种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加以地貌、土壤、植被等作为主导因素来划分土地空间界线的方法。2.参数法参数法是根据土地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3.过程法该方法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的研究,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土地类型的命名土地类型命名要求:科学、简明、准确。目前主要有三种命名方法。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2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3地名+土地类型命名法: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国外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原苏联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英澳派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点”:最低的土地等级单位,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上一致的区域。“土地单元”:一组相关的土地点。“土地系统”:有相互联系的土地单元的集合。我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20世纪50-60年代基本采用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与英澳学派结合的三级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立地土地资源即有用的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区别在于,土地资源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特指概念。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土地资源有六大基本特性:稀缺性、整体性、竞争性、选择性、增值性和可更新性。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由自然性质和社会经济特性共同决定的)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即在考虑了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虑土地的利用价值(如生产潜力、适宜性等)或土地利用功能(如利用类型)。因此,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资源分类原则1.土地资源分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从查情土地资源状况出发,揭示各类土地资源的共性和特性及其发生的联系,明确利用方向,寻找改良途径,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供客观依据。2.土地资源分类应以发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