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详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23~25 页。【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德育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上课时间]上课班级3.2【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采摘番茄。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图 1)图 1上课时间9.27预设 1:60 只篮子够吗?预设 2:还剩几只篮子?师:第一个问题你想到什么?预设 1:18×3=54,54 比 60 小,够。预设 2:把 18 想成 20,20×3=60,把 18 估大了,所以够。师:不是题目让你估你才估,遇到不好算的主动想到估一估,看能不能更方便地解决问题。这个同学就主动想到估一估,了不起!【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二、合作探索(一)解决红点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师:想一想,还剩的只数怎么求呢?说说你的想法。师:总只数知道吗?已分的只数呢?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2.分步解答。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师:给大家讲讲,18×3 求的什么,60-54 求的什么?让学生充分讲解算式的含义,给学生时间理解。3.列综合算式。师:刚才大家都是分步解答的,这道题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师:为什么要用 60-18×3?(板书:60-18×3)4.尝试计算。师:这个综合算式你会算吗?试一试,做在纸上。预设:(图 2)图 2师:同一个算式,都是 60-18×3,出现了两种结果。先算 60-18 有道理还是先算 18×3 有道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运算的顺序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理,使学生自主建构对混合运算顺序(乘加)的初步理解。【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