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的新进展手术室胡曼丽2018-6N3-N4前言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临床将体核温度在34~36℃认定为低体温。低体温可引起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后渗血和感染机会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关注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1234体温的相关知识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护理课程大纲体温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正常值:直肠温度36.5-37.5℃体温体表温度:机体表面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大正常值:36.2-37.2℃机体散热机制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形式。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60%。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环境与皮肤的温差越大,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传导: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转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体。对流: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和液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人体周围总是绕着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地流动(对流),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方式不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定义*正常情况下,体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人体核心温度的正常范围在36.5~37.5℃,通常将核心温度在34.0~36.4℃时称之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轻度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低体温的发生原因1.麻醉2.手术室温度和湿度3.手术相关操作的影响4.患者因素麻醉*主要原因: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麻醉药多能直接扩张血管,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也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全麻期间代谢率减少15%~40%,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2℃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全麻低体温呈特征性的“三阶段模式”,即再分布期--线性期--平台期。*气管插管时,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带走体内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硬膜外阻滞后,阻滞区皮肤温度明显增加,而非阻滞皮肤温度下降,通过未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及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恒定。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层流手术室内外空气快速对流,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室温低于21℃时,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均显著增加,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呼吸时机体为加温气体而散失的热量通过气体对流丢失。*湿度和空气的流动率也会影响体温变化*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全麻手术时易受环境影响。手术相关操作的影响*手术野的暴露、手术时间过长*手术野消毒液的使用,消毒液温度低,消毒待干后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消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术中输血输液及大量胸腹腔冲洗液的影响(在成人每输入1L与环境等温的液体可使平均体温降低约0.25℃)室温下每输入1000ml液体或200ml4℃血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手术体位摆放也会影响体温,下肢抬高减低血管收缩阈值,加重体温下降*术中保暖措施不力: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从手术室至复苏室、麻醉复苏期间、从复苏室回病房患者因素*年龄: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导致体温偏低,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小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心理因素: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禁食禁饮:常规术前12h禁食,4h禁饮。病人空腹时,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力,影响病人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术后低体温的发生。*体重:体重过低*服药史:抗精神病药、β受体阻滞剂等*既往病史:自主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