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呼吸循环监测围手术期呼吸循环监测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大明芶大明芶呼吸、循环系统监测是保障病人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基本条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由于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而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情况占的比例很高。因此围手术期的循环功能监测是麻醉科医师的必须熟悉的内容一、呼吸系统的监测:(一)通气功能的监测1、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1)潮气量(TidalvolumeVt):a、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b、正常自主呼吸时Vt为5--7ml/Kg。C、临床意义:Vt低时:为维持PaCOz在正常范围,必须增加呼吸频率代偿。Vt降低:肺萎陷,肺炎,气胸,中枢性抑制药物或呼吸肌无力时,胸廓运动受限等。Vt增加:疼痛、感染、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在机械通气时,由于需要克服管道系统的阻力,管道系统的泄漏,管道系统的弹性膨胀等综合因素,潮气量要求要高于基础值,如小儿的通气潮气量要求10~15ml/kg。但潮气量太大可引起气道压力增加,胸腔压增加,可影响回心血流,严重时可使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edventilationPCV)时,PCV压力的调节也应以有效的潮气量为参照调节通气压力。(2)呼吸频率(RR):a、正常呼吸频率为10~20次/minb、临床意义:在Vt不变的情况下,RR越快,有效通气量越大,呼吸做功明显增加(500-150)×15>(500-150)×20如Vt变小,RR越快,有些通气量越小(500-150)×15=5250,(300-150)×30=4500RR大于35次/min时,可因呼吸做功明显增加而导致呼吸衰竭。在全身麻醉行机械呼吸时,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10—15次,小儿呼吸频率应相对较快些。吸呼比问题:吸呼比正常控制在1:1~2.5,在呼吸治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参考因素较多):a、一般情况下,吸气时间应比呼气时间短,原因是呼吸机的吸气相是正压过程,有利于氧气经肺泡向毛细血管内弥散,而呼气相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向肺泡的弥散则是一个顺压差过程,再一方面,二氧化碳在液相的弥散速率为氧气的20倍,但在气体相中的弥散速率则只有氧气弥散速率的80%。b、对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吸气相应相应延长。c、肺血增多时,氧气的弥散性下降吸气相应相应延长。(3)每分通气量(MinuteventilationMV)a、MV=Vt×RR,成人在平静呼吸时,6—8L/min或100—130ml/Kg.min。b、临床意义:MV过低时,不能将CO2充分排出,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MV大于10L/min或180ml/kg·min时,呼吸做功明显增加,可能发生呼吸衰竭。2、气道压力(AirwayPressureAP)a、气道压力是反应通气阻力和供气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值在10-20cmH20。b、临床意义:气道压力增高提示呼吸道的阻力增加,或通气量过大。气道阻力增高,胸腔大血管受到的压力也大,对心脏的前、后负荷均有影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气道压力较低时应检查呼吸机的工作参数是否正常,患者胸廓的起幅情况。PCV通气与容量控制模式通气(VolumecontroledventilationVCV,interval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的区别在于:容量控制模式是将所设置的压力在呼气相不均匀的给气,而压力模式则是将通气气体在吸气相均匀地分配。PCV模式的适应范围更宽,在IPPV通气不理想的情况下,改用PCV模式会起到异常明显的效果,如F4患者复跳以后,肺血大量增加,这时选用PCV模式效果较好;低体重儿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也往往需要压力模式。(三)呼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呼末二氧化碳是反映呼吸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以往人们认为:呼吸停止后,体内最先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缺氧,但现在的观点认为:呼吸停止后体内二氧化碳的急剧升高发生更早,由此造成的对机体的影响更严重。所以,现在对麻醉过程中二氧化碳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楚。呼末二氧化碳的浓度(CETCO2)和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相当于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分压,临床一般可根据CETCO2或PETCO2来判断肺泡通气是否适当。在解读二氧化碳监测时有数据高低的意义,还有图形分析的意义,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值为36~40mmHg,呼末二氧化碳浓度的正常值为5%左右。呼吸二氧化碳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