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11.2NAD11.2NAD++和和NADPNADP++是尼克酸的衍生物是尼克酸的衍生物11.3FADFAD和和FMNFMN是含有核黄素的核苷酸是含有核黄素的核苷酸11.4辅酶A是泛酸的衍生物11.5硫胺素焦磷酸是维生素B1的衍生物硫胺素的衍生物11.6磷酸吡哆醛是维生素B6的衍生物11.7生物素是某些羧化酶的辅基11.8四氢叶酸是蝶呤的衍生物11.9维生素B12和它的辅酶形式都含有钴11.10硫辛酸是参与酰基转移反应的辅助因子11.11维生素C11.12某些维生素是脂溶性的维生素与维生素与辅酶辅酶没有辅酶参与时,化合物A和B与酶不反应。有辅酶存在时,有辅酶存在时,化合物A和B被吸引到酶的活性部位,开始反应。反应结束,生成反应产物AB。辅酶在酶催化中的作用辅酶在酶催化中的作用维生素分为两类: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溶解性赋予维生素许多特征,决定了它们吸收和在血液循环运输的方式,是否在体内贮存,以及从体内容易流失的程度。脂溶性维生素与脂肪类似,被淋巴组织吸收,依靠各种蛋白质载体在血液中进行运输。脂溶性维生素可以与其它脂一起贮存在脂肪组织,由于可以贮存,所以其中某些维生素可积累到毒性浓度毒性浓度。水溶性维生素一般可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中,自由地进行转移水溶性维生素一般可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中,自由地进行转移。多数都不能在组织中大量贮存都不能在组织中大量贮存,反之过量的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因此水溶性维生素直接产生的毒性危险不象脂溶性维生素那样大,当然高剂量情况除外。11.111.1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维生素的定义和分类维生素分类维生素分类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BB族维生素族维生素硫胺素(B1)核黄素(B2)尼克酸(B3)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生物素泛酸维生素维生素CC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被吸收到血液中,过量将被肾脏排入尿液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降解,释放出维生素食物中维生素的吸收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乳糜颗粒经淋巴进入血液,最终到达肝脏微绒毛绒毛微团携带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到达小肠被吸收有些酶表现活性除了需要蛋白部分以外还需要辅助因子,两者合起来才称为全酶。辅助因子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称为必需离子的无机离子(例如,镁、铁等一些金属离子),另一类是称为辅酶或辅基的有机化合物。有些辅酶或辅基可转移氢或电子,有些辅酶或辅基可以转移大的、共价连接的化学基团。在动物细胞内,许多辅酶或辅基是由称为B族维生素的前体合成的。维生素是包括人在内的动物的营养物质,必须由食物供给。当人的饮食中缺乏维生素时,将导致营养缺陷疾病,如坏血病、脚气病或糙皮病。11.2NAD+和NADP+是由尼克酸衍生的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NADP+)两种辅酶都含有尼克酰尼克酰胺胺,尼克酰胺的前体是尼克酸。尼克酸缺乏会导致糙皮病,所以尼克酸是哺乳动物饮食所必需的营养物。尼克酸也叫抗糙皮病维生素。NADNAD++和和NADPNADP++和还原形式和还原形式NADHNADH和和NADPHNADPH的结的结构构11.311.3FADFAD和和FMNFMN是含有核黄素的核苷酸是含有核黄素的核苷酸核黄素,或称之维生素核黄素,或称之维生素BB22,是由5碳的核糖醇(核糖的还原形式)和6,7-二甲基异咯嗪(这是黄素的特征)构成。黄素单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FMN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酸(FADFAD))黄素酶或黄素蛋白需要FAD或FMN作为辅基,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核黄素的氧化形式FAD和FMN在445~450nm波长范围内都有吸收,显黄色,但FADH2和FMNH2却是无色的,因为当它们被还原后,异咯嗪的共轭双键系统消失了。FMNH2和FADH2可以象NADH和NADPH那样参与电子转移,但NADH和NADPH只参与双电子转移,而FMNH2和FADH2既可以给出一个电子,也可以同时给出2个电子。当参与单电子转移时,可以形成部分氧化的化合物FMNH·和FADH·。这些中间产物是相对稳定的自由基,称为黄素半醌。11.4辅酶A是泛酸的衍生物结构中含有一个游离-SH的巯基乙胺、泛酸单位(-丙氨酸和泛解酸形成的酰胺)和3ˊ-羟基被磷酸基团酯化的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