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①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②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③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④评价控制措施效果;⑤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⑥培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十个步骤。首先要组成现场调查组,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该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他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在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核实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括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作出简单描述。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疾病自然史是未知的或不能作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一个较为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是发现暴发或流行的前提条件。当报告的病例数量与疾病监测系统资料相比较后,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际病例数量是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同时应分析引起报告数量增多的可能原因:如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和标准是否改变。对接诊病例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不仅应询问诊断结果,更应询问病例的症状和体征,这能为获得疾病发生的线索,确定流行的存在提供有力的证据。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以下四项因素:即患者的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以及临床表现/或实验室信息。在现场调查中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一般来说,定义病例最好运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的方法。例如,发热、肺炎的X光诊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便或皮疹等。在定义病例时,有或没有实验室数据的均可接受。不过有些病例将会丢失,有些非病例却被统计进来。例如,在一次甲肝流行时,首先要获得的就是黄疸史、发热和肝功能异常,然后再进一步作病例定义。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下面几点可以帮助你在疾病定义时决定疾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①临床症状明显和不明显的比例是多少;②是否有些很重要且很明显的或临床上能提示某病的症状或体征存在;③哪种微生物学或化学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法最简单、实用并可靠;④是否接触过病人或高危人群;初次调查后到以后的随访检查或血清学检查是否能再次找到病人;⑤如果某病需长时间的随访,除目前调查组人员外,其他人员诊断病例是否简便易行;⑥在初次调查中是否所有的病人必须作出明确诊断,或者只针对住院或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无沦你使用哪种标准,对所有被调查对象必须运用同一种病例诊断标准并保证没有偏倚。核实病例的目的在于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