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诊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2021有动画,可修改主讲人:XX日期:xxxx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前肠道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新分离的肠道病毒68~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EI)在温带地区夏季和秋季发生率,在热带地区全年均会流行。EI最常见于婴幼儿,具有传染性。新生儿EI的危害主要在于其易引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情复杂高危,难预见、难控制,可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急性重型肝炎、心肌炎等,进而威胁患儿生命。如何预防新生儿医院EI及其暴发流行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生儿病房EI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EI发生,降低病死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并经业内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建议。言目录Content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新生儿EI的早期识别及实验室诊断治疗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防控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1流行病学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EI在世界范围传播很广,引起流行及散发病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研究显示,因发热入院的婴儿有47%~63%为EI,但一般新生儿病房不进行常规病毒检测或者难以获得实验室确认的病毒感染证据,加之新生儿EI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与其他疾病的表现相重叠,所以新生儿医院EI的发生率可能会被低估。EI流行病学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EI流行病学•有症状的患者•潜伏期无症状者•隐性感染者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因素•接触传播:主要•呼吸道传播:柯萨奇A及肠道病毒D68•新生儿传播途径: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生后水平传播•男婴(发病率超过女婴约50%)•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缺乏母乳喂养和母源性抗体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2生物学特性美国国家肠道病毒监测系统(NESS)资料显示2009—2013年间造成EI最常见的肠道病毒为CVA6,其次为EV11、E18、CVA9和CVB4。其中CVA6是2011—2012年严重手足口病流行时最主要的肠道病毒型,在新生儿中最常见的血清型则为埃可病毒11、CVB、CVB5、埃可病毒6、埃可病毒9及CVB4。RNA病毒类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根据肠道病毒生物学及遗传特征将其分为A、B、C、D共4组现已知的肠道病毒血清型已超过100种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3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病理改变EI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肾、脾、淋巴结可表现为局灶性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肠道病毒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在咽部及胃肠道细胞内定植并复制,感染后1天内播散至局部淋巴结,3~4天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侵入继发部位,如心肌、脑、脑膜,在这些部位复制并出现临床症状。新生儿易发生EI且病情较重,可能与新生儿的某些脏器对病毒的易感性较年长儿高,以及新生儿的免疫应答不足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有关,故病变广泛而严重。发病机理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4临床表现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临床表现肠道病毒偶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孕早期宫内EI:可致畸形,常见泌尿生殖道畸形,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畸形(以法洛四联症为多见)及肺发育不良。•孕中晚期EI:可导致新生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肺脏、肝脏等损伤。•产前垂直传播EI比水平传播病情重,多于生后数小时内即出现症状。母亲常在产前几天有病毒感染病史,如发热、腹痛及腹泻等。•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侵犯的脏器有所不同,埃可病毒感染以神经系统、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多见;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和肝损伤为多见。潜伏期约为3~6天,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24~72小时。医疗机构最新指南培训系列课件临床表现•多数患儿无临床表现或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但也可表现为低体温。•其他症状有纳差、嗜睡、腹泻、呕吐、腹胀、皮肤苍白、黄疸、肝脾大、呼吸道症状及呼吸暂停等。•轻症病例发热多在2~4天内,其他症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