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学视光学的概念与发展视光学:研究人眼的屈光状态以及矫正的艺术发展史:起源于欧洲,凸透镜矫正老视对近视眼的认识通过仪器解释眼的成像双焦镜、散光及散光镜1919年美国视光学学会成立视光学与眼科学相对独立中国特色:医学验光眼的屈光系统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眼的屈光:外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屈光力(refractivepower)屈光度(Diopter,D)D=1/f总屈光力58.64D,角膜43.05D,晶状体19.11D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和眼轴长度的协调关系,决定了眼的屈状态。临床分为正视眼(emmetropia)和非正视眼(ametropia)眼的屈光状态正视眼在调节静止(松驰)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成一个焦点并准确的落在黄斑中心凹上正视眼成像示意图>5米眼通过改变屈光力以适应看清一定距离范围物体的功能称为调节(accommodation)机制:睫状体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增厚、前囊变凸,屈光力增加眼的调节调节的伴随改变瞳孔缩小瞳孔边缘及晶状体前囊表面前移晶状体前囊表面的弯曲度增加晶状体后表面轻度变弯晶状体轻度下移脉络膜前移远点:静态屈光(staticrefraction):近点:动态屈光(dynamicrefraction):调节范围:调节幅度:集合: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的现象。集合程度:棱镜度或米角近反射:视近时,双眼内转,调节增加,瞳孔缩小调节与集合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屈光不正近视眼(myopia)在调节静止(松驰)状态下,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屈光状态近视眼成像示意图>5米Myopia1.根据功能(眼底病变):单纯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变性性近视)2.按屈光成分:屈光性、轴性。3.按近视度数:轻(<3D)、中(3-6D)、重(>6D)。4.按调节是否参与:真性、假性、混合性近视眼分类近视眼病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1.视功能: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2.眼疲劳3.眼位偏斜: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4.眼底改变:近视弧、豹纹状眼底、巩膜后葡萄肿、黄斑部改变、视网膜周边变性临床表现并发症玻璃体液化、浑浊和后脱离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减弱屈光力:配戴凹透镜角膜接触镜OK镜减少角膜的屈光力的手术近视眼的矫正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后形成焦点,称为远视眼(hyperopia)远视眼>5米按屈光成分分为:1.轴性远视2.屈光性远视按屈光度数分为:低度(+3.00D),中度(+3.00D~+5.00D),高度(>+6.00D)远视眼的分类1.视力:轻度远视远、近视力均可正常中、高度远视远视力可正常,近视力差,也可远近视力均差。与年龄关系密切临床表现2.眼疲劳:频繁使用调节所致3.内斜视:过强的调节引起过度的集合,导致内斜。4.眼底:视乳头小、色红、稍隆起、边缘较模糊(假性视乳头炎)凸透镜矫正婴幼儿及青少年:阿托品散瞳轻度者内斜成人远视远视眼的矫正眼球各经线的屈光力不等,或同一经线上的各部分屈光力不一致,以至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在同一平面上结成焦点,这种屈光状态为散光(astigmatism)散光>5米规则性散光:顺规性散光、逆规性散光和斜向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混合散光不规则散光:屈光面不平或屈光间质不均分类1.远近视力均差:高度数、逆规性和斜轴性对视力影响大。2.视疲劳3.头位不正4.眯眼视物5.眼底:高度散光可见视乳头椭圆形、中心凹反光锥倾斜临床表现轻度无症状者:不需矫正规则性散光:圆柱镜矫正、手术不规则散光:角膜接触镜、激光矫治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上(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超过2.5D以上)时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屈光参差临床表现双眼单视问题视疲劳交替视力弱视矫正眶架眼镜接触镜手术随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硬化、弹性减低,眼睫状肌的调节力逐渐减退,以致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成为老视(presbyopia)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