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影像学的进步为临床解剖提供了更加详尽的细节描述眼眶及眶周围部位的解剖知识是理解疾病影响及手术干预的基础眼眶骨性组织解剖视觉功能的主体-----眼球及视神经眼眶内是由眼球、视神经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血管、分泌结构等结成的复合体周围被鼻窦、颅内组织、深部面组织所围绕眼眶为两个四棱锥状骨腔,位于颅面正中垂直线两侧,左右对称,眶口向前向外,眶尖向后和颅腔相通.眼眶分为上、下、内、外四壁上壁、下壁又称眶顶和眶底。眼眶内壁大致平行,相距2.5cm,长4.4~5cm外壁互成直角,长4~4.5cm从眶下缘的前缘到眶下沟的后缘的距离是2.5~3cm.眼眶眼眶由七块骨组成额骨颧骨蝶骨筛骨泪骨腭骨上颌骨眼眶眼眶骨性结构局部解剖与临床•眶顶•眶内壁•眶底•眶外壁•眼眶与鼻窦的关系•眼眶裂、管和孔眶顶解剖特点眶顶类似三角形(1)由额骨的眶板形成前方的大部分(2)蝶骨小翼形成后方的三角形眶尖眶顶有几个特殊结构1.泪腺窝:位于额骨颧突后方,宽大的平滑凹陷,泪腺位于其中。2.滑车凹:位于内眦突附近,距眶缘4mm的圆形小凹,为上斜肌软骨性滑车附着处。3.视神经孔:位于眶顶尖端,卵园形,视神经由此进入颅中窝。4.眶上切迹:眶上缘由额骨形成,其内1/3与外2/3交界处,眶上血管和眶上神经由此通过。泪腺区手术经皮切口不超过中内1/3处眶上神经断裂后如可能尽量修复内上方感觉神经较多,是神经鞘瘤多发区眶顶结构与临床内上方的手术操作易损伤滑车,发现滑车脱落要复位眶顶结构与临床眶内侧壁大致成长方形由四块骨构成:①上颌骨额突,位于眶内侧壁前方。②泪骨,位于前下方。③筛骨纸板,构成眶内侧壁的中心部分。④蝶骨体的侧部,形成眶内侧壁的一小部分。眶内壁解剖特点额筛缝相当于筛前、后孔的水平是眶内壁减压的重要标志标志筛窦顶部手术前应行冠状CT,了解筛骨水平板的位置、形态至关重要筛骨后缘标志着眼眶内侧壁的中后部交界是修复眼眶的关键性标志泪囊窝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组成卵圆形,前后界分别为泪前嵴、泪后嵴上半部分与筛窦为邻,下半部与中鼻道为邻眶内壁解剖特点眶内侧壁的几个重要结构给修复带来一定困难:(1)内眦韧带(2)泪道系统眶内壁解剖特点内眦韧带大部分附着于由上颌骨额突构成的前泪嵴上,小部分附着于由泪骨组成的后泪嵴上,眶内侧壁骨折移位造成内眦韧带断裂移位,临床表现为外伤性眶距增宽症。内眦韧带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位于前后泪嵴间泪囊窝内的泪囊和骨道中的鼻泪管组成眶内侧壁外伤骨折极易累及泪道系统,造成泪道阻塞、流泪,流脓。泪道系统眶底似三角形,由内向外稍向下倾斜,外侧的前部最低。眶底由三块骨构成①上颌骨的眶面,形成其中心区的大部分。②颧骨的眶面,形成外侧前部。③腭骨的眶尖,组成后方的一个小三角区。眶底解剖特点眶下缘由上颌骨与颧骨构成,各占一半眶底有眶下沟经过,此沟在眶下裂的下内侧向前行进,最后变成眶下管,约在眶下缘下方4mm处开口,成为眶下孔,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通过此孔。眶底解剖特点然而这部分也是眶底中最脆弱的部位,极易受外力的冲击,导致突出结构消失,引起眼球移位。同时,该部位的眼眶结构不易矫正,许多手术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此。眶底结构与临床1.眶下神经沟不要误诊为骨折2.修复眶下壁骨折时易损伤眶下神经眶底结构与临床眶外侧壁呈三角形,由前向后向内倾斜,与正中矢状面成45度角。眶外侧壁由两块骨组成:①颧骨的眶面形成其前1/3部分②蝶骨大翼形成其后2/3部分。眶外壁解剖特点眶外侧缘的下方为颧骨的额突,上方为额骨。额骨在上部较突出,保护眼球,使来自上方的外伤不易损伤眼球。眶外侧缘向后呈弯曲状,使视野扩大。眶外侧壁在前方隔开眶与颞窝,在后方隔开眶与颅中窝和大脑颞叶。外直肌在眶内走行中均与眶外侧壁接触,其上方为泪腺神经和泪腺动脉。眶外壁解剖特点眶外侧壁的前部有颧骨和额骨组成,较坚固,故单纯眶外侧壁前部骨折发生率不高,往往由于颧骨骨折移位导致眶外侧壁骨折。眶外侧壁后部由蝶骨大翼构成,较薄,也可发生爆裂性骨折。眶外侧壁位于颅面中央最外侧,在颅颌面外伤时,眶外侧壁易受累骨折。外侧开眶时用锯锯开前端,再用咬骨钳向外骨折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