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与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345““阴阳”阴阳”·“·“五行”各自为家五行”各自为家——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6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李约瑟7阴阳学说与医学阴阳学说与医学阴阳学说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古代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充分的运用与一定的发展。◆传统医学——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成为阴阳学说的巨大载体,直至今日,仍然有生存的空间;◆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理论———使得传统医学成为“至今仍然存活,无法被近代西方医学全面取代”的唯一“古代科学”。8一、阴阳家及其学说旨要一、阴阳家及其学说旨要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汉书·艺文志》9司马迁论“四时之序”的重要:司马迁论“四时之序”的重要:“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10《吕氏春秋》“圜道”:《吕氏春秋》“圜道”:“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反”反”日夜一周月躔二十八宿精行四时物:萌—生—长—大—成—衰—杀—藏云气西行,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11阳山、水、日、昼、天、男、火、风、雄南、北阴山、水、月、夜、地、女、水、雨、雌北、南循环对立12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内涵特点的转变内涵特点的转变阴阳学说:注重“循环”→注重“对立”五行学说:注重“分类”→注重“循环”13音乐与阴阳之气音乐与阴阳之气《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国语·周语》:“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14最早的病因解释最早的病因解释《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15二、医学中阴阳循环、对立的二、医学中阴阳循环、对立的不同表现不同表现16““四时之序”与“政事”四时之序”与“政事”《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夏之月:行春令,国多风咳;仲冬之月:行春令,民多疥疠;17““四时之序”与“养生之道”四时之序”与“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18““四时之序”与“针灸”四时之序”与“针灸”《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19阴阳家的“禁忌”与“医学”阴阳家的“禁忌”与“医学”正、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20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素问·诊要经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