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脑梗死定义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常见临床类型:1.腔隙性脑梗塞2.脑栓塞3.脑血栓形成相关定义1.腔梗:是指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缺血性微梗死。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是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死的总称。3.脑血栓形成:即通常所说的脑梗塞(脑梗),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软化坏死。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病因脑血栓形成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2.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液成分改变:①血液粘滞性增高:如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1.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坏最常见。其次为先天性血管病,外伤、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等危险因素1.可干预的因素:⑴高血压;⑵心脏病;⑶糖尿病;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⑸吸烟、酗酒;⑹高脂血症;⑺其他,如超重、体力活动减少等。2.无法干预的因素: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卒中家族史等。发病特点•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或患有动脉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发病前可有头痛、头昏、肢体麻木等,约1/4的患者发病前有TIA史。•常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生,次晨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多数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神经系统体征视病情而定,多表现为偏瘫、失语。临床表现(一)1.根据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⑴颈内动脉:最多见,临床表现较复杂,常表现为:①病变对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及感觉障碍,优势半球损害可有运动性失语;②眼动脉受累可出现同侧单眼一过性失明,同侧霍纳征;③病变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脑局部动脉临床表现(二)⑵大脑中动脉:较多见,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即三偏),在优势半球还有失语。脑局部动脉临床表现(三)⑶椎基底动脉:常出现眩晕、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等症状。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出现四肢瘫、意识障碍、球麻痹,常迅速死亡。脑局部动脉临床表现(四)2.根据症状和体征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三种:⑴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以上,一般72h恢复,最长不超过3周。⑵进展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严重者最后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⑶完全性脑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于6h内达到高峰,患者可出现完全性偏瘫、昏迷。辅助检查•常规进行颅脑CT检查,但多数24h内CT不显示密度变化。•MRI: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影•腰椎穿刺检查:大面积时脑压可增高。•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心电图等。→治疗要点(一)⑴超早期(发病后1-6h)溶栓治疗:常用药有尿激酶、链激酶。⑵调整血压:维持在病前稍高水平。⑶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q6h-q8h。⑷抗凝治疗:肝素、华法林。⑸脑保护治疗法:可应用亚低温疗法、自由基清除剂(VE、c)、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西比灵)。治疗要点(二)⑹抗血小板聚集疗法:发病后24h内阿司匹林。⑺高压氧治疗:病情平稳,呼吸道分泌物少者。⑻其他治疗:巴曲酶、降纤酶等降纤治疗,预防血栓形成;脑代谢活化剂:胞二磷胆碱;中药制剂如丹参、川穹嗪、银杏制剂等活血化瘀。⑼手术治疗:脑梗发生在小脑或大面积脑梗所致颅高压危象者,可行脑室引流、去除坏死组织及去颅骨减压。⑽康复治疗:2W-6M生命体征正常后尽早康复治疗。护理评估•现病史:患者,女,70岁,主因2型糖尿病于2014.12.02收入本科.患者自觉近2个月口干、多饮、多尿症状,伴四肢肢端麻木,间有视物模糊。入院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