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胃息肉的简介内镜下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胃息肉的简介胃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形成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发病原因很多: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胃息肉的分型•Morson的组织分类: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根据息肉所处位置: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其中以胃最为常见。•根据息肉大小: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胃息肉的分型山田分型: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分为四型,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Ⅲ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胃息肉的分型很高的恶变倾向恶变机会不高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肿瘤性息肉胃息肉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恶变几率会较前升高。胃息肉的分型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10%-20%,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管状乳头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性息肉胃息肉的分型●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胃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Turcot综合征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常罕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良性疾病。黑斑息肉综合征本身并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常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便血或皮肤黑斑等原因来就诊,可根据其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及家族史这三大临床特点而得到诊断。黑斑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胃肠息肉诊治原则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定期随访●可发现息肉复发●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内镜下息肉治疗的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