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激光在消化道早癌中的应用目录•BLI的成像原理与观察模式•消化道早癌内镜分型简介目录•BLI的成像原理与观察模式•消化道早癌内镜分型简介蓝激光(blueLASERimagingBLI)概述•BLI由日本富士公司2012年正式推出。•采用激光光源,代替传统的卤素灯和氙气灯光源。•采用两种激光。白光用激光(波长450nm)和BLI用激光(波长410nm)•白光用激光得到全光谱的白光,颜色自然、明亮、清晰,适于白光检查。•BLI用激光为窄光谱,呈现窄光图像,突出粘膜表层的微血管和微结构,适于早癌的筛查和精查。•激光光源使用效率高,消耗电力少,使用寿命长。血红蛋白的吸收特性血红蛋白对光波的吸收峰位于410nm左右。短波长的窄带光易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被血红蛋白吸收后血管呈现的颜色为暗色,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进而突出血管的形态。消化道粘膜表面有丰富的腺管结构,腺管周围遍布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短波长的窄带光使微血管和腺管形成强烈的对比。血色素的吸收特性BLI成像原理•蓝激光光源,蓝激光波长410nm。•410nm波长蓝光穿透粘膜表层血管,显示粘膜表层血管结构。BLI成像原理NBI成像原理•NBI(NarrowBandImaging),即窄带成像技术,氙气光源。•通过滤光器过滤掉氙灯光源所发出红、蓝、绿中的宽带光谱,选择415nm、540nm的窄带光。•415nm的蓝光波长短,穿透粘膜表层,有利于显像消化道粘膜表面腺管开口和表浅血管。•540nm的绿光穿透力强,对于粘膜下层的血管显示效果好。NBI=光学的图像强调功能NBIFilter白色光狭帯域光图像调整回路BLI观察模式•WLI•BLI•BLI-bright•LCIBLI•BLI仅有410nm窄带光谱,且被血红蛋白吸收,可观察粘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对血管和表面结构对比度强调最明显。•近距离+放大观察。早癌病变的精查。•背景黑暗,不适于中远距离观察。BLI-bright•BLI-bright:增强了白光用激光的强度,图像明亮度更高,可适合中远距离观察,用于筛查。LCI•LCI激光波长和亮度与BLI-bright相同,但主机针对粘膜表面的红色部分进行了强化,使红色的区域更红,白色的区域更白•远距离观察,提高炎症、HP感染的识别度,可用于早癌筛查。目录•BLI的成像原理与观察模式•消化道早癌内镜分型简介消化道病理分层•粘膜层(上皮层、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早癌定义:局限粘膜下层以上•早期食管癌:原位癌(上皮M1)、粘膜内癌(固有层M2、粘膜肌层M3)、粘膜下癌(SM1、SM2、SM3)。•早期胃癌:粘膜内癌(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癌(SM1、SM2、SM3)。•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结直肠癌。巴黎分型--内镜大体分型巴黎分型•巴黎分型为浅表性肿瘤的内镜下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同时适用于食管、胃、大肠。巴黎分型巴黎分型早癌放大内镜分型总体原则•观察对象:微血管结构、微表面结构、边界线。•两个目的:确定病变性质,决定是否治疗确定浸润深度,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内镜?外科?)食管早癌放大内镜分型-IPCL•上皮乳头内袢状毛细血管(intra-papillarycapillaryloop,IPCL)是从食管树枝状血管发出,垂直于黏膜表面生长的袢状毛细血管,在乳头顶端形成弧形的袢状结构。正常的IPCL管径细而均一,形态一致,排列规则。在放大NBI\BLI观察下,正常的IPCL呈现位于黏膜浅层的一个个棕褐色的小圆点或小圆圈。IPCL的形态变化是区别癌与非癌组织以及病变浸润深度的主要依据食管早癌分型-IPCL食管早癌分型•井上分型•有马分型•AB分型AB分型放大内镜早期胃癌诊断程序(MESDA-G)magnifyingendoscopysimplediagnosticalgorithmforearlycancerMESDA-G判断流程•DL指病变与非病变区因MV和MS出现中断性改变而形成边界线。•MV指微血管表型•上皮毛细血管网(SECN)•集合小静脉(CV)•病理性微血管•MS指微表面表型•隐窝边缘上皮(MCE)(白色区)•隐窝开口(CO)•腺体之间的中间区域(IP)经典VS分型:MV和MS分型通常包括三种分类:规则、不规则和缺失A胃底腺正常的MV:每个胃小凹周围环绕着封闭的多角形上皮下毛细血管环(SEC),这些环相互连接形成蜂窝状SECN,并汇入管径稍粗C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