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授课教师:杨敬宁innateimmunity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和组分;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免疫应答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异物机体刺激产生清除教学内容第一节参与固有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第二节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第三节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固有免疫的概述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而具有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其作用迅速、广泛而无特异性,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的特点及意义特点*出生时具有,遗传决定*作用出现早*非特异作用,作用范围广*无免疫记忆性意义构成抗感染第一道防线,并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节。第一节参与固有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2、内部屏障物理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生物学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血-胎屏障机械阻挡作用分泌物的化学杀抑菌作用正常菌群的竞争抑制作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保护胎儿免受感染血-胸腺屏障保护胸腺免受干扰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流脑脊液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营养物质脑毛细血管绒毛膜滋养层子宫内膜营养物质胎儿血母体血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所构成。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作用: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二)、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防御素(defensin)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其他效应因子非特异性效应的多肽,人中有α-防御素β-防御素;作用为杀伤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的病毒。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趋化作用、杀伤病毒及肿瘤细胞水解细菌、激活补体、促MØ吞噬氧自由基、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三)、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B1-B细胞肥大细胞NK1.1+T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骨髓血液组织多能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单核干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分化和分布结缔组织:组织细胞肺:肺泡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脾与淋巴结:游走与固定巨噬细胞浆膜腔:胸、腹腔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骨:破骨细胞关节:滑膜A型细胞▲机制:其表面成份对病原体所表达“非己”成分的泛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受体有:岩藻糖受体/甘露醇糖受体/磷脂受体,CR3/CR4/CD14,C3b受体,FcR受体,Toll样受体吞噬杀菌的过程2、识别和吞入3、杀伤和降解吞噬细胞的杀菌系统氧依赖系统氧非依赖系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酸性PH,溶菌酶,乳铁蛋白,阳离子蛋白,弹性蛋白酶4、处理和提呈1、募集和迁移NK细胞效应机制:抗病毒、抗肿瘤(1)胞毒效应:ADCC,穿孔素和颗粒酶(2)分泌细胞因子:IFN-增强其胞毒作用,诱导MΦ活化。靶细胞NK细胞ADCCT细胞分布:黏膜、上皮、外周血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应答较局限以非MHC的限制性方式识别完整的多肽抗原,还可识别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参与体表皮肤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为抗胞内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1细胞(CD5+)分布:腹腔、胸腔、肠壁固有层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主要针对TI2抗原,产生IgM主要承担腹腔、胸腔等体腔部位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分布:邻近血管、神经、和腺体,易遭遇入侵的病原体在LPS、C3a、C5a作用下→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发挥趋化、激活补体和致炎效应注意:蜂毒、造影剂、万古霉素等可使其脱颗粒,引起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表面标志:NK1.1,TCR/CD3定居肝脏、骨髓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针对CD1分子所递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与CTL类似NKT细胞第二节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一)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二)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