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中毒的急救培训本PPT仅用于科室小讲课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有机磷中毒的历史与现状1432有机磷中毒的主要并发症有机磷中毒治疗药物及临床应用治临床有机磷中毒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67一有机磷中毒的历史与现状有机磷中毒的历史•1932年德国兰格首次合成有机磷化合物,其间受熏染工人出现中毒表现,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有机磷中毒。1937年德国的施拉德合成一系列剧毒有机磷化合物,并开始了对有机磷化合物对动物和人的系统毒理学和救治措施的研究。经过近2年的研究,德国于1939年发现有机磷导致中毒的毒理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ChE)。•二战前德国开始对人体进行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治疗方法的研究,二战期间英国开始对有机磷的研究,二战后美国及其他国家制成内吸磷,敌敌畏(DDV)成为美军主要战剂,有机磷成为战争中主要的化学武器。20世纪60年代后,新品种有机磷化合物的报道明显减少。有机磷中毒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极强烈的毒物,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合适的剂量,均已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有机磷中的丙氟磷(DFP)被用于青光眼的治疗。据文献报道,在美国约有3%的病人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入院,住院病人中有10%~20%的病人出现药物反应,0.24%~2.9%的病人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而死亡。因而医源性导致的有机磷中毒也成为继生活性和生产性农药中毒后的另一有机磷中毒潜在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尚无医源性导致有机磷中毒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估计全球每年发生农药中毒者大于200万人,死亡2万人,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每年农药中毒人数大于10万,生活性农药中毒比生产性农药中毒人数高4~5倍,以有机磷农药人数居多。20世纪90年代,急性农药中毒人数略有下降,但死亡率仍高达12%,禁用的有机磷仍屡有中毒事故发生。近年来由于害虫对许多农药产生抗药性,农民应用农药混剂增多,故混配农药中毒人数有增长的趋势。因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有机磷中毒是复杂、多样的,正确的认识、快速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有机磷中毒,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二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有机磷中毒的机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理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直接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下一神经元或效应器过度兴奋或抑制。中毒酶的转归•中毒酶的自然转归可以有两个方向:①整个磷酰残基脱落,胆碱酯酶自动恢复其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②磷酰残基的部分基团脱落,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即老化反应。如应用适当药物促进中毒酶的磷酰基脱落而重新恢复为自由酶,称为重活化反应。人工手段造成的转归是有机磷中毒救治的根本措施•①自动活化:即中毒酶磷酰基自动脱落而形成自由酶。这种脱磷酰基反应极慢,常需要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形成的中毒如仅依靠自动活化,而不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不但病程较长,而且易出现死亡。②老化:磷酰基的部分基团脱落即脱烷基反应,即称为老化。中毒酶老化后,不能再发生脱磷酰基反应或重活化反应,其水解乙酰胆碱的活性不能再恢复。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应尽早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促进中毒酶活化,避免老化,否则,将为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易出现死亡。③重活化:当中毒酶的磷酰基尚未自动脱落而自动活化,又未进一步部分基团脱落而老化时,应用适当的药物能大大加快脱磷酰基反应的速度。一旦中毒酶的磷酰基脱落重新恢复为自由酶后,又可继续行使催化乙酰胆碱水解的正常功能,一切中毒症状将消失。但在中毒酶尚未恢复为自由酶时,过多的乙酰胆碱引起的中毒症状尚需应用抗胆碱药物对症治疗。三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不同有机磷中毒途径的临床特点•呼吸道吸入中毒有机磷农药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发生较快、较猛,在数分钟内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一般首先在眼和呼吸道引起中毒症状,表现为瞳孔明显缩小、流泪、胸闷、气短,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如吸入的有机磷剂量较大,很快会出现其他明显中毒症状。•消化道吸收中毒口服或误服有机磷农药后,可在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