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整改双重预防机制,实行风险的分级防控。本文通过对有关隐患与风险等基本概念的梳理、事故致因等基本理论的分析,澄清有关隐患、危险源与风险等基本概念模糊认识,厘清风险管控与隐患整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更好通过双重预防机制做好事故防控工作。正确理解风险管控与隐患整改双重预防机制“兼论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能量意外释放论解释了事故发生的内因,奶酪模型理论说明了事故发生的外因。01能量意外释放论该理论认为,能量或有害物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致害物,如机械能可能导致撞击伤、夹伤等机械伤害,热能可能导致灼烧、中暑等,电能可能会干扰神经,或电击伤亡,等等。能量意外释放论说明了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至于能量或有害物质为什么会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奶酪模型理论则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02奶酪模型理论奶酪模型理论认为,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障(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像“瑞士奶酪”那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漏洞。正是由于缺陷或漏洞的存在,导致防控屏障这些屏障(措施)不能够很好发挥作用,如果屏蔽某一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所有屏障在某一时刻同时失去作用,就会导致该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进而造成事故发生。因此,为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既要辨识出诸如能量或有害物质这样的根本致害物,以便设置相应屏障进行防控,同时还要辨识出防控屏障上的缺陷或漏洞并进行修补,以使其发挥应有的防控作用。01危险源危险源是英文Hazard一词的汉译,也译作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像快速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声、光、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是罪魁祸首。•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失控泄露而引发事故。02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对事故隐患进行了重新定义: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之所以把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称为隐患,是因为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患即祸患、不好的状况,而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因此,相对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