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与领导干部心理调适●“两院院士”→一、几个先须交待的问题(一)何谓养生?1.养生的定义●养生,顾名思义,指个体保养自己的生命以使之尽量延长至人的自然寿命的上限的种种做法。2.三个要点(1)这里的“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就人类的寿命而言,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是,尽量让人们“活”到“人类寿命的上限”(美国科学家海弗里克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算,人的寿命介于112--140岁之间。蒲丰(Buffon)根据“寿命系数”学说,认为人的寿命当在125--175岁)。▲另一是指“个人”或“个体”。就个体的寿命而言,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是,尽量让个体“活”到“自己寿命的上限”。●《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李叔同(2)“生命”包含“生理之命”和“精神之命”两重含义(3)“养生”仅是就如何正确保养身心而言的▲人活在世上,既要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又不可苟且偷生。正如颜之推所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也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何谓心理养生?用系统论的眼光看,养生思想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理养生思想,或称养生生理学思想,它指保养身体或生理方面的思想,旨在通过生理卫生措施而达到生理健康的目的;●另一是心理养生思想,或称养生心理学思想,它指保养精神、心理方面的思想和运用心理手段来保养身体方面的思想,旨在通过心理卫生措施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当然,生理养生思想和心理养生思想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毕竟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理上的健康必然有助于心理上的健康;与此相对应,心理上的健康也必然会促进生理上的健康。(三)心理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宜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保健模式人生理因素(如性别、禀赋、生理发育状态等)心理因素(如品德、情绪、意志等)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天气等)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分工、社会管理制度、文化知识等)●(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葛洪主张众术合修,反对单习某种方法。主张“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葛洪:“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兴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经典个案:英国著名政治家邱吉尔,人们从他的个人历史档案中发现,他在许多方面本应与长寿无缘:嗜酒;每天睡不上5-6个小时;一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四面受敌,使得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性格暴躁,感情易冲动;是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自幼体弱多病,等等。但是,邱吉尔却活至91岁才去世。是什么因素使得邱吉尔长寿的呢?许多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点:(1)意志坚强,百折不挠;(2)酷爱运动,坚持终生;(3)兴趣广泛,多才多艺;(4)劳逸结合,善于休息;(5)诙谐幽默,豁达乐观。二、心理卫生观(一)“形与神俱”:形神兼顾的共养观它的含义是:将人看作是一个小系统,认为人的生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