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组成•经络的作用•腧穴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路径”之意。纵行、主干、深部、有一定循行路线。络:“网络”之意。横行、分支、浅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主体经脉络脉经络系统组成经脉络脉连属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手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经脉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别络浮络孙络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脉络脉①含义经:路径络:网络②地位主干细小分支③走行方向纵行(个别特殊)纵横交错④分布形式固定网络全身⑤深浅分布多行于深部多行于浅部经脉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奇经八脉——调节气血络脉十五络脉——统率诸络浮络孙络——渗灌气血经络连属内部连属外部连属内部连属十二经别——深入体腔外部连属十二经筋——结聚关节十二皮部——联缀皮肤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规律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阳经——行于四肢的外侧——属腑;阴经——行于四肢的内侧——属脏。阳经的分布规律: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阴经的分布规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络腑(行于内侧)阳经属腑络脏(行于外侧)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线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中线前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前线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线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胸手头足腹手三阳足三阴手三阴足三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四)传到感应,调整虚实腧穴•什么是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空隙的含义。腧穴分类经穴奇穴阿是穴十二经脉(309个)与任督二脉(52个)的腧穴,共有361个穴。有一定名称、位置,但不属于十四经,有奇特疗效。如:“十宣”“四缝”。又叫“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腧穴作用一.近治作用二.远治作用三.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所在部位腧穴均可以治疗的病症邻近组织、器官注:*是所有穴位的共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远治作用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注:*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同一穴位)机体功能亢进时功能抑制②相对特异性——少泽通乳、至阴矫正胎位腧穴的定位方法:•⑴骨度分寸法•⑵体表标志法•⑶手指比量法•⑷简便取穴法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毛发、关节、肌肉等定取穴的方法•<1>固定标志法: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部、骨节的凹凸、肌肉的隆起等。如膻中、印堂、神阙。背部的标志: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2>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如:后溪、颊车。⑶•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手指比量法)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