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二章心系病症第一节心悸第二节胸痹心痛第三节心衰第四节不寐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学习目的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学习要点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心痛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护;心衰概念,与哮病鉴别,辨证要点,分证论治;不寐基本病机,分证论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属心络小肠。心之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养所致,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脉血液运行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异常。依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临床上将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归属为心系病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系病证常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心的功能,临床上常相兼为病,如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肝血虚证等。心系疾病实证的治疗,宜损其有余,兼用重镇安神。心火亢盛者,宜清心安神;心脉痹阻者,宜化瘀通络;痰蒙心神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神者,宜泻火涤痰。虚性病证,当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心气虚、心阳虚者,宜益心气、温心阳;心血虚、心阴虚者,宜滋心阴,养心血;心阳暴脱者,回阳救逆。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攻补兼施,脏腑兼顾。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三节心衰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要点】【名医经验】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概述心衰的概念: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痹等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亦见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早期表现为乏力,气短,动则气喘、心悸;继而喘陲加重,喘不得卧,尿少肢肿,腹胀纳呆。每因外感、劳倦和情志等因素使病情急剧加重,可发生猝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心衰源流:《内经》无心衰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汉代张仲景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心水”、“支饮”疾病的概念,其创制的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并在治疗上提出“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怔忡惊恐》认为“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治疗上“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王清任强调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医林改错·卷上》说:“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程文囿《医述·卷一》引《医参》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的记载。唐容川在《血证论·怔忡》亦说:“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进一步规范了“心衰”的病名,明确指出该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西医学中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