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晕针1.概念晕针是最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之一。即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则肢冷汗出、意识淡漠等症状的现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临床诊断①轻度晕针: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及全身不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哈欠,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肢体发软发凉,摇晃,站立不稳,或伴短暂的意识丧失,脉象沉细等。②重度晕针:突然意识丧失,昏仆在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唇甲青紫,双目上视,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原因:①体质虚弱:患者平素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或在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或饥饿受寒,或在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的情况下接受针刺,由于元气本虚,复加强烈刺激,气泻太盛,以致一时气机逆乱,清阳不展,因而眩晕昏仆。②精神紧张③刺激过强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④特殊腧穴:针感较强的腧穴,如合谷—酸胀感;肩井—闷胀感;天突—窒息感;人中、十二井、十宣—锐痛感,易引起晕针。⑤与体位有关:坐位或立位易晕针,卧位少见。⑥环境因素⑦其他因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处理方法①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迅速全部起出。②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平卧,抬高双腿,头位稍低,(头低脚高位,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松开衣带,注意保暖。③轻者静卧片刻,或给予温开水或热茶饮后,即可恢复。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④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或指掐人中、素、内关、涌泉、足三里髎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百会穴艾条悬灸或雀啄灸)⑤以上处理后,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如人工呼吸,静脉注射50%葡萄糖10ml或加维生素C,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6.预防措施:①首先应考虑患者的体质与疾病情况,是否适应针刺治疗。②初诊患者,当询问以往有无针刺治疗史,是否惧针或有无晕针史,以及当时的饥饱状态。③针前让患者充分休息。④尽量采用卧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强。起针后让患者休息15-20分钟后再离开,以防延缓性晕针的发生。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⑤对于饥饿、疲劳、大渴者,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以针刺。⑥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⑦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滞针针刺入后,出现捻转、提插发滞,甚至持针不能退出。原因:1.患者精神过于紧张2.针朝一个方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3.体位移动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针身在体内发生的弯曲现象。原因:1.进针过快过猛2.体位移动3.留针期间针被外物碰压;或原有疾病如癫痫、癔病的突然发作,抽搐、跌仆等所引起,或留针时因突然喷嚏、剧咳等引起。4.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