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龋病的定义: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龋病的实质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初期时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呀透明度下降,只是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成黄褐色或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龋病的好发部位:好发牙: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率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一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患龋率最低的是下颌前牙。乳牙列中,患龋率最高的是下颌第二乳磨牙,其次是上颌第二乳磨牙,以后一次为:第一乳磨牙、乳上颌前牙、乳下颌前牙。好发牙面:好发牙以咬合面居首位,其次是邻面,再次是颊面。 第二章 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粘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粘性基质占 1 /3 (成分为:唾液糖蛋白、细菌胞外聚合物)嵌入其中的细菌占 2 /3 ) 牙菌斑中除了细胞成分外,还有细胞间基质,基质可呈颗粒状、球状或纤维状,由蛋白质和细胞外的多糖构成,其中一些在细菌附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牙菌斑的组成:由 8 0 %的水和2 0 %的固体物质构成。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主要)、脂肪、无机成分 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牙菌斑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 .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2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3 .菌斑成熟 牙菌斑形成的先驱是获得性膜形成,细菌粘附于获得性膜上形成牙菌斑。 细菌致龋能力:1 .菌斑细菌产酸及耐酸能力 2 .多糖 蔗糖是饮食中主要致龋因素 凡有滞留区形成的部位则易造成龋病损害。牙排列不齐、拥挤和牙重叠均有助于龋病的发生。 第三章 牙本质龋损在光镜下可看到若干区域,包括:坏死区、细菌侵犯区(感染层)、牙本质脱矿区、高度矿化区即硬化区以及修复性牙本质层。 再矿化 牙龋损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持续性脱矿过程,而是脱矿与再矿化的连续性动力学反应。因此在矿化的概念应该包括市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下列因素有利于阻止龋病发展,促进再矿化过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