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发展性评价探讨一、指导原则: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作了明确的界定: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史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还作了如下要求:“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造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二、具体评价目标及措施: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我们在实验中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发展性评价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学会诵读。学会诵读,学会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古代诗文的三味——“韵味、情味和意味”,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古代诗文语言高度凝练,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自应别有一番韵味;读诗,要读出诗的情味,古代诗文是情感的载体,儿女情,山水音,田园乐,童真趣,读出诗文情感,才能读出古代诗文的情味;读诗,要读出诗的意味,古代诗文借意境展现魅力,或恬淡闲适、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安谧娴静、或雄伟壮阔、或明快高旷,朗读古代诗文宛如身临其境,才能读出其中意味。为将朗读活动推动开来,我们提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背景乐,让学生在朗诵中体味,在朗诵中感触。本学期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首先以班为单位进行预选,各班选手再参加年级举行的决赛,通过朗诵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诗文的水平,更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积极性,为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学会感悟。重视感悟,倡导学生将感悟到的诗歌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将诗歌改写成文质兼美的散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能力。为了把这次教学改革推行下去,我们首先组织了一组材料唤醒学生思维。在材料中,我这样写道:《古代诗歌欣赏》选修课的开设,偕我们进入一个诗的季节,进入一个文学和情感共同孕育的季节。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唐诗的胸怀里,有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飘逸,也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有心怀报国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士情怀,也有肠结百般乡愁“意恐迟迟归”的游子思绪;有“春日凝妆上翠楼”的思妇的孤独,也有“晨起动征铎”的旅人的愁苦。一部唐诗,就是一部情感史书,就是一部人生世相的百科全书。走进这个季节吧!摒弃内心的虚妄与轻浮,感受人生的坎坷与悲欢,用灵魂触摸唐诗的情怀,让心灵与唐诗碰撞出生命的火花。为此,我还给这次活动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唐诗漫步”。为了把这次评价活动搞好,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当代散文家改写的《夜雨寄北》,让学生作为参照: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