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1、是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长篇,说唱长篇故事,因此被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2、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弦索”元杂剧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2、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3、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杂剧剧本主要由宾白、曲词、科范组成。4、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折1、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是剧情长度的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幕”。2、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3、一般由一个套曲和宾白组成。楔子1、是杂剧的剧本体制之一,指在一本四折之外的起交代或过度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段戏。2、楔子大都放在全剧开头,起序幕作用,有时在两折戏中间起过度作用。3、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常用两支单曲,且楔子里的单曲不限制一人主唱,任何人都可以唱。宾白1、杂剧剧本体制之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2、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3、对白和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科1、元杂剧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范,简称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等。王西厢1、西厢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经宋秦观、毛滂的《调笑令》,赵令时的[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一系列演化。2、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成戏曲,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王西厢更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3、因为主题鲜明艺术成就高,所以一直以来一直受到群众的好评,是西厢故事题材的最高成就。戏曲创作上的影响很大,与它同时的作品和明清的爱情主题的小说创作受其影响。如《牡丹亭》,《红楼梦》等。南戏1、是宋元时南戏演唱的戏曲形式,也称“戏文”。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2、南戏最初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即村坊小曲而为之”。元末受到文人关注,艺术上趋于精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南戏作家如高明、施惠,著名的剧本有《琵琶记》《拜月亭》等。有学者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3、南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时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有很大影响。荆、刘、拜、杀1、元末明初在民间流行的戏剧,分别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他们都属于世代累积型创作。2、《荆钗记》王十朋以荆钗作聘,娶钱玉莲为妻,王十朋中状元后拒绝丞相的逼婚,钱玉莲因富豪孙汝权和继母的迫害,投江自尽,经种种波折,终于夫妻团圆。《刘》刘知远被逼从军,入赘岳帅府,享尽荣华,妻子李三娘受兄嫂折磨,磨坊中产子,送至刘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因儿子猎兔见母,一家团圆。《拜》蒋世隆、王瑞兰、蒋玉莲。《杀狗记》孙华、孙荣兄弟因人挑拨失和,孙华妻子杨月真设计杀狗,假作死尸,揭露柳龙卿、胡子传二人的欺骗,使兄弟重归于好。3、这些戏都有部分符合人民愿望、反映现实的描绘,但也有不少宣扬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地方。《白兔记》《拜月亭》的成就较高。南北合套1、最初南北曲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套曲里,元中叶以后,成规逐渐被打破,南戏开始兼用北曲。2、南北合套一般有三种情况:在一个套曲里穿插一两个北曲的曲牌;用南北合套,将北曲曲牌与南曲曲牌依次相间连成一套;在全剧的多套南曲之间,夹用一出整套的北曲。3、明代以后,杂剧开始吸收南曲音乐,此外明清传奇也兼用北曲和北套。4、明嘉靖间昆山腔兴盛以后,形成南北合流局面。南曲1、南曲是宋元时南方(长江以南,以温州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