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1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2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对他们统治不足,更多的是靠声望威震他们,每年只需要他们贡献一些奇珍异宝即可。5、修建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道路修到哪里,军队就可以到达哪里,武力统治范围也就可以达到哪里。秦始皇先后修建了五条通往少数民族的道路,由修建了灵渠,这些道路为武力统治提供了条件,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6、组织大规模的移民秦始皇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皇朝施行的移民边疆屯垦政策,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戍边驻军和派往官吏的供给,使边疆民族地区得以统治稳定、边防巩固、版图完整,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先进的种植经验,必然会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自然产生民族融会,必然会加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3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_龚荫[J]二、汉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在秦朝大一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许多发展问题摆在面前,面对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妥善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求得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求发展。汉朝在中央机构中设置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官职明显增多,职责也更为明确。在中央设置“大鸿胪”官职,为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沿袭秦朝制度设“道”;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地方事务4。管理较之前加强了许多。面对匈奴问题上,汉初在远征匈奴失败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