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 平和县位于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地处九龙江西溪上游,东与龙海、漳浦相连,西与广东省的大埔、饶平县接壤,南与云霄、诏安县相接,北与永定、南靖县相靠,全境面积2328.6 平方公里。县域全境地处博平岭山脉的南段,大芹—双尖两山脉纵贯南北。地势中西部高,向东南、西北倾斜,整个区域分属花山溪、韩江等5 个流域地理单元,并构成多重马蹄形结构,花山溪流域面积857.3 平方公里,属境内首位,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达27.78 亿立方米。境内千米高山64 座,海拔1545 米的大芹山是漳州市第一高峰。县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2℃, 七月份最高,月均温达28.5℃,多年极端最低温度-2.9℃,最高气温38.8℃,无霜期318 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985.9 毫米,气温高,日照多,雨量充沛。温雨同期,十分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长。森林是我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境内木本植物有151 科 866 种。2010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69.9%。 第二节 社会环境概况 全县人口57 万人,辖10 镇、5 乡、1 国有农场和1 个工业园区。2010 年,完成生产总值81.96 亿元,年增长12.8%; 2 三产比重为:39.7:23.9:36.4;实现工业总产值57.1 亿元,年均增长3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 亿元,年均增长44.8%;农业总产值57.84 亿元,年均增长7.5%;城镇化水平30.2%。平和县推动县域经济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拥有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三个工业集中区,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纸制品加工、水电、服装织造等主导产业。 第二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环境空气 一、监测工作概况 设臵空气监测点位2 个,2006— 2010 年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2400 个,其中二氧化硫(SO2)监测数据960 个,二氧化氮 ( NO2) 监测数据960 个,总悬浮颗粒物( TSP) 监测数据480个。 环境空气监测项目为SO2、 NO2、 TSP 三项;监测采样时间及监测频次:2006— 2007 年每季度中期监测4 天, 2008— 2010年每月监测4 天。 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的规定执行。 评价标准:依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环发[2000] 1 号)二级标准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中有关推荐标准执行(见表1)。 3 表1 污染物评价标准(限值) 评价 标准 项目 国家一级标准 国家二级标准 日(月) 均值 年均值 日(月)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