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黄芪故事二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飞欺我太甚!”传令当夜下山劫寨,结果遭到惨败。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送来的一种中药汤——淡竹叶汤,既诱张合上当,又为张飞众军士们解火治病。中医认为,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茎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短、口舌生疮。以单味药6-9克,煎汤代茶饮,可预防喉痛。黄土菜汤灭霍乱乾隆十六年,江阴、宜兴等地霍乱肆虐,恣意流行,每天都在死人,眼看瘟疫难以控制,并有蔓延之势,千总大人十分着急,派员去请叶天士。叶天士来到疫区,察看了疫情,并用带来的中草药配制成“四逆汤”救治病人。但霍乱流行面广,患病人多,带来的药材很快就要用完了,可疫情还是控制不住。叶天士面对肆虐的霍乱,心急如焚。这时,一个随行的人说,在他的家乡也流行过类似的病,当时挖取带蚯蚓的地下黄土冲水喝,效果很好。一句话提醒了叶天士,他想起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上就有“黄土散”的方子,即灶心上烧过的土,药名伏龙肝,有温补脾胃、止吐止泄的功效;而天宁寺的和尚治上吐下泄是靠喝多年发霉的陈芥菜卤好的。叶天士心想,灶心土研末后用陈芥菜卤送服定能起效。于是,他发动村民烧黄土,天宁寺的和尚也送来了陈芥菜卤,让村民服用。果然,村民在服用了陈芥菜卤后,患者很快痊愈,健康者再没有被传染,霍乱疫情很快被控制住。千总大人也快马加鞭赴京城报喜,龙颜大悦,封叶天士为“一代神医”。大众卫生报天津韩德承20120918康熙得“茯苓膏”相传,康熙皇帝年幼时患过天花,可是痊愈后,不仅脸上留下了几颗浅浅的麻子,身体也十分虚弱,吃的东西难以消化,经常腹泻,四肢倦怠,懒于言语。顺治帝见此十分着急,亲自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