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告别低成本时代 穿过磨刀门(Sharp Knife Gate)水道之后,西出珠海经济特区的高速公路便进入了一片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香蕉林和灌溉渠遍布其间。 然而,位于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广东珠三角西部边缘的这一小块伊甸园(Eden)将不会存留太久。青山正在被开挖成垃圾填埋场;座座高压电塔屹立田间;工厂很快将会出现,开始只是零星几个,之后就会更为密集。有的工厂生产艺术用品,有的生产保龄球,有的制造低温用具,还有的制造游艇。 珠海迅速变化的显示出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型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同样,这种情况似乎也与制造商们的抱怨相互矛盾。他们对这里不断上升的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和监管成本抱怨不已,而在最近几个月,这种抱怨之声更是有增无减。 令这种抱怨更为引人关注的是,5年多来第一次有证据显示,美国和欧盟(EU)零售商支付的、曾被制造商们吹嘘不已的“中国价格”也在上涨。一度充当全球制造商定价基准的中国价格激发了西方投资者的渴望和热情,引发外资蜂拥进入广东或中国其它省份。至今,珠江三角洲的出口仍继续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显示该地区尽管存在成本上升压力,但仍具备整体竞争力。它能做到这一点,对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制造业中心以及富国的消费者都有巨大影响。 本地制造商承受着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其最新体现是,毗邻香港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上月通知当地雇主和工人代表称,将把最低工资标准最多上调23%,从每月人民币690元(合86美元)上调至800至850元,从今年7月开始施行。 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很大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珠江三角洲多数外资制造商向员工支付的工资都高于这个最低标准,它们基本上未受到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的影响。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额约占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总额的60%。然而,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的计划上调幅度,突显出该地区成本上涨的速度之快。 “所有东西都涨价了。你可能不会相信我们在(工人)伙食上要花多少钱,”家庭清洁用具和电器产品制造商喜高(Hayco)首席执行官唐纳德•海(Donald Hay)表示,“我们刚刚将员工食堂承包出去。”该公司在深圳雇用了约6800名员工。 不过,尽管唐纳德•海承认劳动力成本正在“逼近承受极限”,可能会迫使他考虑将部分业务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内地,但他顶多会将较少需要管理层关注的成熟产品线转移走。深圳在其它方面的优势,例如靠近供应商、唾手可得香港“无与伦比的”管理人才资源等,意味着深圳仍然是制造业的首选之地。他提到,该公司过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