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 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 9 2 0 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 1 时到 3 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 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 1 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 年后掌握了 6 个单词,第7 年学会 4 5 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 年 4 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 年 7 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 2 年 7 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 5 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 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 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重庆女人辣,上海男人顾家, 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 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第2 课时)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 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