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和练习的分层设计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双减”的减负,作业量的减少是当务之急。基础教育大部分学生的书面作业量,确实是过多过重。但作业的减负,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调整,作业,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课堂一样,有着十分关健的作用。如何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真正“减量增质”,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作业是教与学相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预习、复习、理解、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学习素养、规范、习惯和方法的路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1.存在问题分析及实施意义当前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及分析:1.1 学科增多,各学科平均时间减少,学习难度相应加大。进入初中阶段后,由小学阶段 3 门课程增加到 7 门课程。学生每天要学习不同课程,并且要完成相应作业,用在各学科时间缩短,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理解不透、练习不够、运用不好。1.2 教学上“题海战术”挤占学生时间。当前,在教学时间固定、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条件下,学生课余时间、自习时间,无疑是众多教师眼中的“唐僧肉”。谁布置的作业越多,谁给予的压力越大,学生就在哪个学科上所用时间越多。相应,该学科成绩相应地较高。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成才、长远发展。实质是以增加时间投入换取教育成绩的量变,而非以改变教学理念、方式提高教学成绩的质变。1.3 教学方式“格式化”、“一刀切”。面对不同学力、不同禀赋、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群体,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依然沿用“格式化”、“一刀切”,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一般学生勉强听、优秀学生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