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难题与超越2010-04-0411:47:21来源:人民网(北京)跟贴0条手机看新闻无论世界趋势怎么发展,中外关系如何变幻,中国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因为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转变;三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但是同时应该看到“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未来10年,甚至3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改革面临更重要的任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是一块涉及广、影响深的结构性难题与挑战。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前路更要深思:作茧自缚或破茧新生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的调整,其中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等。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很不协调。社会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改革开放30多年,许多城市建设起来了,有一些城市,可以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媲美。然而社会管理却跟不上,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环境污染、饮用水不干净、噪音嘈杂等等,并不适合现代人居住。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危机中更凸显:不可忽视的瓶颈和疼痛中共中央在关于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中,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年来,虽然有不少变化,但总体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4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方式的冲击。一是从资源配置来看,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突出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手段,往往是一届政府就把几十年的土地都批出去了,结果就是鼓励企业扩张规模,使得我国这么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国,还有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此外,水、煤、电、油等能源的价格也没有放开,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总体价格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在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体制下,获取开采权的成本很低,也使得价格和成本的严重脱离,这种扭曲的价格机制不能反映我国资源稀缺情况,造成了使用中的大量浪费。从社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