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出发,提出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的乡村生态旅游游憩模式,以推动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加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文明乡风的形成,整洁村容的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乡村生态旅游通过结合农村现有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既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又维护了生态环境,且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产业到旅游服务产业的质的飞跃。因此,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性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一)乡村生态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必须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及假日的增多,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品尝风味独特的农家餐饮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市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在高速公路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范围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圈。一是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3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二是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30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0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区域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这其中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但是,资源区周边土地,一般为农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旅游开发必需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实施,广佛同城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零收费”已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上述城市居民休闲消费范围也日渐成为广东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构成了旅游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餐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因此,旅游休闲产业,已经成为近远郊区及旅游区新农村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具有极大的现实推广价值。(二)乡村生态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适宜一家一户式经营,家庭服务特性显着,具有增加就业、藏富于民的推广价值。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的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农村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的发展。因此,旅游休闲是一个富民产业,对于参与农户的收入支持,超过对税收的贡献。因此,旅游休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