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磁力吸引体系现代城市规划学把这种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一、理论的由来反磁力吸引体系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一种新的学说,从它自身成长发展的经历来说,虽然尚处于幼年时期,但是从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来看,则已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早在本世纪初,英国人霍华德在自己花园城市理论中,已经提出大城市人口的过分集中,是因为它有吸引人口的磁性,如果把这些磁性加以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发展。因而,他提出了一个设想的图解方案,他认为花园城市人口当为32000人,占地400公顷,处在周围2400公顷土地的中央,外围2000公顷作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用。城市部分由多层同心圆组成,有六条林荫道从圆心放射出去,市中心布置公园,环绕公园的是公共建筑,再外边是住宿区,修建一、二层住宿,每家均有小花园,住宿区外圆为工业用地。他还以为城市是会长大的,当其长到超出规定人口时,就要在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他强调永远要在城市周围保留一定的绿带,指出城市的长大意味着另一个相同的花园城市的诞生,这些花园城市中可以有一较大的中心城市,人口约58000人。霍华德这种花园城市理论,虽然是经过实际调查提出的,但是由于他并不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人口分布的原因,所以也不能解决人口集中的问题,虽然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来麻痹群众,也曾作过这种理论的试点,可是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上并没有起过多大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因为垄断资本主义带来了人口的进一步集中,这种英国19世纪末的花园城市理论,由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威依顿等人发展成卫星城镇理论,提出了一些设想方案。这时期法国巴黎在制定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时,打算在离市中心16公里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最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居民的生产劳动及文化生活仍须去母城解决,所以称为“睡觉的城市”。英国伦敦在离市区二十公里的范围内也建设了不少这种卧城,它们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居住区,全市约有二百万市民,当时住在此种郊区卫星城中……这种卫星城虽然从表面上看来确是分散了人口,然而工作与居住分隔两地,长距离的远道往返,反而增加了郊区及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因此它是不成功的。面对着这种情况,同时期芬兰建筑师纱里能又提出了一种所谓有机疏散原则,把卫星城的理论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他在按自己的理论原则所制定的大赫尔辛基方案中,主张在该市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郊区城镇,以控制城市进一步扩张。此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出现的许多半独立的卫星城,也深受此影响。这种半独立的卫星城不同于卧城的主要之处,是在于它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及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能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则仍去母城,这种做法无疑较前者进了一步,但是同时它也是不彻底的,因为它只能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卫星城的发展曾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虽然各种卫星城的建设还在交叉之中,然而还普遍流行过一种完全独立的卫星城镇。这种城距大城市约35~50公里,居民人数约5~10万,有比例相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同时还有成套完善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保证其居民全都能在本城参加不同的工作,而且还为全体市民创造了居住方面的舒适条件。因此,这种卫星城曾给人们燃起了新的希望,满以为从此就可解决大城市的人口疏散问题,然而意想不到的危机随之而来。原来这种设施完善的卫星城只是想与大城市相媲美,以便以此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可是同时它当然也以更大的魅力,吸引了未开发地区人们的注意。结果人流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原来的小城市很快膨胀起来,甚至与母城连成一片,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大城市很快升级为超级城市。……然而,多次惨痛的教训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那就是孤立的从城市规划本身的角度,是否可以解决大城市人口分散的问题?如果城市规划本身可以解决大城市人口疏散的问题,那末上述来自四面八方的干扰,并不是城市本身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其实早在二十年代末,英国建筑师翁文在编制大伦敦的发展...